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切勿让养生变成摧残生命的“毒药”
2023-07-17 10:39:28 责编:小OO
文档


目录:

第一章:养生不等于治病

第二章:养生要因人而异

第三章:注意过犹不及

第四章:切忌生搬硬套

编者按:你知道吗?我们现在人都知道要养生,但是往往用的方法不对,或者走入误区就会让养生变成是一种摧残生命的“毒药”。那么,该如何养生呢?有哪些要注意的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中医是怎么说的吧!

养生不等于治病

对待养生学我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尤其是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误认为养生可以治病

我觉得一定要把治病与养生分开,首先要明确的是养生不能治病,养生可以防病,但是养生不等于治病。

有一次,我应邀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录节目,当时现场有一个电话接进来,这位听众朋友说他母亲跟他父亲因为安装空调的事闹了别扭,生气以后就出现了一些症状。

首先是手脚有点麻木,而且嘴角也开始抽搐了。

他在电话里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吃点什么或者怎么养一养。

我说你这个已经远远不是养生的问题了,而是需要赶紧送到医院去治病,去晚了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

那么,养生学到底是什么呢?我用这么几句话来给它下一个定义,也作为一个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中国的养生学应该说是集各种防病治病方法于一体,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与我们自身的修身修德相结合。

从某种层面上讲,中国的养生学应该说是代表了中国人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

养生要因人而异

清代有一个中医大家叫徐灵胎,他有一篇文章名字叫《病同人异论》。

看到这篇文章的名字就知道它的主旨了,它在强调:疾病是相同的,而人是各异的

在这篇文章里,他说:“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何也?”也就是说,天下有同样的一种病,治这个病人则有效,就治好了,而治另一个病人却没效果,没治好,什么原因呢?

这就好比2003年的那场“非典”,有的人传染上了,有的人就没有传染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染上这个病的人,他的体内一定有致病的内因存在,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因此,徐灵胎在文章里这样说:“则以病同而人异也。”

接下来他又讲“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

“七情”指的是我们都具有的七情六欲,就是情绪致病;

“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自然气候。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七情六欲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很公平的,每个人面对的情况都是一样的。

但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注意的程度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得病,有的人没得病。

我个人的理解,中医里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因人而异,就是辨证施治。

那么,在养生学中,我也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养生也应该因人而养。

举个例子,我师弟王彤的一个病人听说鸭肉补虚,就来问他能吃么。

可惜得很,我师弟发现他是虚寒体质,可鸭肉是微凉的,于是告诉他不能吃。

因此,只有坚持因人而养的原则,才能够找到正确的养生方法。

注意过犹不及

有人曾经对我说,他今天是怎样做的,明天该吃什么了,晚上睡觉前如何做了,一句话,他可注意身体了。对此我的回答是,太过了。

养生是为了健康长寿,在此意义上来说并不为过。

但若想长生不老、长生不死或者过于追求某种灵丹妙药,就是过了,过了就必有所失,俗语“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失去什么,至少是失和了。当下有些人,或追求清静,或追求某种信仰,或追求养生长寿。

须知养生保健绝不可为养生保健而养生保健,而是要顺时而随便,若为养生而养生,其本身就是一大过失。

我们不可能无失无去,比如丢掉某个物件或寿终。但从人生来看,则可以无过。

养生也是如此,只需做到“但求无过”。

就“过失”二字而论,“过”的含义多指空间,“失”则多有时间上的含义,俗称过失、过去,叫惯了,用惯了,也就将其真实含义丢掉了,失去了。

就当前社会来说,对养生应该说是越来越关注了,而且养生方法也非常之多,分门别类,庞杂繁复。

那么,到底哪些养生方法是正确的,哪些养生方法又是错误的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有人说,体育运动好,要多运动,他的理由是“生命在于运动”;有人说,养生首务在养心。

因此,应该清心寡欲;还有人说,敲打经络好。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从市场上买了一本养生的书籍,里面介绍说敲打自己的肾腧穴好,结果他敲打了半天,最后尿血了。

我不是说敲打经络不好,但是应该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这一点没错,不过经络也可以成为病邪传递的通道,这位老者一定有不适合敲打经络的内因,才造成了以上后果。

我们可以把经络比喻成城市的交通网络,城市的交通网络需要有一个专业的管理体系和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去维护它,只有这样它才能够畅通无阻。

我想要强调的是,养生学应该建立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简单的养生我们可以自己做到,但是比较专业的养生以及涉及比较专业的养生方法时,就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去做。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这种现象,比如说现在是夏天,有人就说夏天应该吃红色食品,这个道理对不对,《黄帝内经》里确实有“五色五脏”的说法,但是我要给大家提一个醒:适合你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中医能够防病治病的道理其玄妙处就在一个“中”字,防病治病之法同样在于以药物或食物之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性,从而获得均衡。

而日常饮食之养,则是以食物之平性使人体阴阳时刻保持在一个平和的状态。

《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其实是教导我们要有涵养功夫,而涵养功夫的关键就在“中”字上。

切忌生搬硬套

我时常参加一些中医养生方面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感觉有些人对养生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说,有的人过分地强调了天人相应的学说。

有人可能会问我:“孔老师,你是中医啊,为什么你反对天人相应学说?”我没有反对天人相应学说,我认为天人确实是合一的,但是过分地强调这一点就会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

《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历朝历代,我们的历法也都没有更新过。

我们中国人是讲阴历的,比如说十二经络在人体的走向、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一年之中的二十四节气都跟阴历相关联。我们遵循大自然的节奏来养生是很好的,但是不要太刻意了。

有人讲,按天人相应学说,午时气血流到心经,那么我这时候就养心。我认为这不完全正确。为什么这么说呢?天人相应学说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每个人是不同的。

气候在变,时代在变,其实宇宙也在变。在变化的宇宙中固守古人的天人相应学说,不符合自然之道。

比如说,我是一个天人合一的人,我的气血是严格按照十二时辰来走的

但是如果我今天生气了,气会影响到气血流通的速度,就未必是在十二点气血流到心经,那么就不能严格按照天人相应学说的内容来做。

所以我的理解是,不要师古泥古,要考虑具体情况。

古人的这种文化精髓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生搬硬套的话,就容易出问题。

毕竟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这个社会,回不到虚无的自然。

结语:看了以上的文章,你是否心中有数了呢,知道什么样才是最正确的养生之法了吗。为了我们是身体健康,为了我们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大家一定要学会正确的养生哦!(作者孔令谦,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