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酒量大小两个健康传闻
2023-07-17 10:34:48 责编:小OO
文档


目录:

第一章:关于酒量大小的2个传闻

第二章:解酒误区解读

第三章:如何健康饮酒

编者按:生活中许多人都认为酒量是可以锻炼出来的,真的是这样吗?还有喝酒会脸红的人真的酒量就很大吗?如果你想知道答案如何,或者想知道如何喝酒才健康,那就到下文看一看学一学吧。

关于酒量大小的2个传闻

酒量能练出来吗?

都说“酒量是练出来的”,这句话是真是假?而且酒桌上,人们常说,脸红的人更能喝,这是真的吗?酒量能练出来吗?锻炼酒量真的有效果吗?

酒量由遗传决定

扬州市一院消化内科专家严明权表示,现代医学科学证明,酒量大小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而不是后天能练出来的。同样,喝酒脸红也是由基因因素决定,脸红恰恰意味着不能喝酒。

我们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饮酒后酒精由肝脏中乙醇脱氢酶作用变成乙醛,乙醛再被乙醛脱氢酶催化成乙酸,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其中乙醛能引起面红耳赤、心率加快、神经兴奋。如果脱氢酶少,则乙醛无法及时分解,酒量就小。如果脱氢酶多,则酒量就大。

分解酒精的酶和分解乙醛的酶的活动性大小,恰恰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不是通过硬练而能得到的,硬练会给健康和生命带来危险。

喝酒上脸并非酒量大

喝酒脸红俗称“上脸”,这也是因为有基因缺陷。人喝酒后面部潮红,是因为皮下暂时性血管扩张所致,因为这些人体内有高效的乙醇脱氢酶,能迅速将血液中的酒精转化或乙醛,而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会引起脸色泛红甚至身上皮肤潮红等现象。

不过喝酒脸红的人只有分解酒精的酶,却没有分解乙醛的酶,导致乙醛在体内迅速累积而迟迟不能代谢,所以脸红的时间会比较久。而乙醛对许多组织和器官都有毒性,可能造成DNA损伤,也被认为有多种致癌效应。

总的来说,喝酒脸红不是坏事,它提示你有基因缺陷。许多人依据自己是不是醉倒来判断该不该继续喝,甚至有人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酒量见长就没事了,这些都是不对的。其实,本来不胜酒力的人经过锻炼对酒精耐受了,反而会喝更多的酒,导致体内积累更多的乙醛,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喝酒脸红的人还是不喝或者少喝为好。

链接:

普通人喝多少酒为宜

国外一些著名的医学专家做过临床测验:按纯酒精计算,一个体质正常的人,按每公斤体重每天饮1克酒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依此计算,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按纯酒精计算,每天可饮60克,折合65度白酒2两,或啤酒2升,或葡萄酒(包括黄酒)0.5公斤。但是,由于人的体质不一样,对酒精的耐受力有差别,再加上酒的品种、人的生活习惯及气候条件等不同,究竟喝多少酒算超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解酒误区解读

医学上,醉酒被称为酒精性中毒。酩町大醉后,很多人都言之凿凿地告诉你一些解除醉酒的独门妙计:喝浓茶、服用保肝药、吃香蕉及多喝水。

很不幸,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这些方法有用,有些甚至是有损健康的。今年年初,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雷切尔·弗里曼等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就这样告诉人们。早在2005年,英国、荷兰就通过实验验证过常见解酒方法。这些办法包括3种药物、4种食疗法以及果糖解酒法。结果显示,这些方法对缓解醉酒后某些症状(如恶心、头痛)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解除醉酒状态。换言之,对于酒醉没有什么好方法,找到适合你的有效解酒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打着解酒名号的药物有很多。结婚喜宴上的新郎、夜店CLUB的常客都可能使用过。恼人的是,医学上并没真正意义的解酒药。吹得神乎其神的药效,其实是给饮酒者心理暗示——吃了解酒药不容易酒醉,即便多喝三五杯也会感觉良好。换言之,解酒药的功效多半是安慰剂作用。解酒药的成分多为氨基酸、维生素和各种酶等,顶多有缓解头痛、恶心的作用,绝不会酒量倍增,千杯不醉。

如何健康饮酒

职业:司机,在驾驶前和驾驶中,均不应饮酒。法律规定:驾驶时司机的每100毫升血液中不得超过20mg的酒精(如前述)。设备操作者,进行危险作业、高空作业者,从事需要注意力、技能或协调性的工作者,在工作前和工作时,均不应饮酒。因为酒精可以对中枢神经起抑制作用,从而降低注意力和对速度、距离和意外情况的判断力,处理事件的反应时间会延长,视觉和意识可能会模糊,有可能会失去肌肉的控制力和协调性。所以,意味着很可能发生交通事故或工伤事故,甚至造成死亡。有研究表明:饮酒后,见红灯后踩刹车的反应速度会慢0.2秒,即60公里/小时的汽车将前行3.3米,大大增加事故概率。

年龄:未成年人应避免饮酒,健康成年人如需饮酒应不超过限度,老年人饮酒应适当减量或不饮酒。

未成年人不宜饮酒,如需少量饮用含酒精饮料,应有成年人监督,并予以适当指导和劝阻。同时,提倡青少年人群不饮酒也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酒类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酒类商品,并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予以明示。

又如,国家质检总局于2005年9月发布的GB10344-2005《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从2006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包括啤酒、葡萄酒、果酒、白酒在内,将推荐相关企业在酒瓶标签上采用“过度饮酒有害健康”、“孕妇和儿童不宜饮酒”等劝说语。酒精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与他们的身材和发育阶段有关。

青年人一般比成年人的身材更小,对酒精的耐受也小,同时也缺乏饮酒的经验,没有饮酒行为的衡量尺度。有数据表明,喝酒年龄越小,在随后的时间内,受到酒精危害越大。应帮助青年了解饮酒及酒精的危害,帮助他们对饮酒形成正确认识,以减低酒精对他们及其他人的危害。

老年人应不饮酒或少量饮酒,以低度酒为宜。对于许多老年人而言,饮酒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社交上的益处比较大,但其身体对酒精的耐受性却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老年人常患有许多疾病,往往会因饮酒而加重病情。过量饮酒是引起老年抑郁症的因素之一,还会加速老年痴呆的病情。另外,许多老年人服用的[*]物都可能与酒精产生相互作用而带来危害。同时,饮酒后老年人摔倒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

饮酒时间: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特点,体内的各种酶一般在下午活性较高,因此在晚餐时适量饮酒对身体的损伤较轻。

方式:少量慢饮比较适宜;切忌逞强好胜、饮得过猛过快,忌边饮酒边吸烟,会加重对身体的损害。佐餐饮用较好,在饮酒之前吃些食物或饮酒时有瘦肉、豆类、蛋类、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新鲜蔬菜同时摄入。胃内的食物,将会延缓酒精的吸收,使吸收速度降低,并对胃粘膜起一定的保护作用。空腹饮酒,特别是大量饮酒,易使胃肠粘膜受到严重损伤。

精神状态:因为在身体条件、精神状况良好时人体对酒精的分解能力相对较强。心情舒畅、愉悦,有值得庆祝之事时,可饮用少量或适量的酒;心情烦躁、郁闷、孤独时最好不要饮酒。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酒精的影响,同时,女性属于乙醛脱氢酶缺陷型的比男性多,所以女性多不善饮酒,应比男性少饮酒。

健康状况:患有疾病时应当禁酒或遵医嘱,以避免加重疾病或增加新的疾病。需强调的是,应当定期体检,清楚掌握自身健康状态,避免误认为身体健康而饮酒造成的潜在危害。特别是肥胖人群,身体疾病隐患较大,加之酒精产生热量较高,会进一步促进体重增加,不利于健康,因此肥胖人群应尽量避免饮酒或减少饮酒量。

过敏史:如对酒精过敏,应避免饮酒。

因此,饮酒要重视以下原则:

1.承认个体差异是饮酒的首要原则;遗传因素、体质特点、健康情况等直接决定一个人的酒精耐受量。鉴于酒精的负面作用,就大多数人而言,以不饮酒为首选,在必需饮用时,应尽量少饮为安全。

2.最佳饮酒时机和良好身体状态是饮酒的先决条件。

3.注重营养膳食是饮酒的重要因素。

4.重视饮酒中的禁忌,在不宜饮酒的情况下,绝对禁酒。

总结:喝酒一定要讲究方法,健康喝酒才能保证身体棒。以上盘点的这些关于喝酒的方法,大家一定要谨记,并且要摆正酒量可以锻炼出来的这样的错误想法,科学喝酒才能保证健康。(文章原载于《家庭保健》,刊号:2012.02,作者:苏扬、张瑞珍,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