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健康“酒”是这样
2023-07-17 10:29:09 责编:小OO
文档


目录:

第一章:健康“酒”是这样

第二章:酹酒展新 洁齐清明

第三章:偶得酒中趣 空杯亦常持

编者按:喝酒伤身。这样的观点已经在大家的脑海中形成了不能逆转的了。但是酒作为百药之长怎么会只会伤害人的身体呢?那么如何喝酒才能对人体有好处呢?

健康“酒”是这样

酒的魅力让它几千年来与人们结下不解之缘,祭天拜地、庆功酬军、婚嫁贺寿、喜逢佳节、亲月聚会等等,都能看到它有身影,酒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之一,那么,如何喝酒不伤身,也就成了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今天,我们来看看专家和业内人士怎么说。

酒也是一味良药

有个酒徒爱酗酒,旁人劝他戒酒,理由是酒伤肝,酒徒醉眼朦胧地回答,不喝会伤心啊!这个段子有些极端,但也一语道出爱酒者的心声,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左右为难,毕竟酒也是味良药。只需学会有度有节,就能在烘托气氛的同时,又有益于身心。健康就是这样!

酒为百药之长

酒,已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关于它的种种妙处早已深入人心,但如今大多数人只在意酒的饮用价值,却忽视了它的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酒的药用价值。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尔…一邪气时至,服之万全。”指出酒就像家庭中备用的药品一样,在有病邪侵袭时方可服用。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酒性及功用作了详细的论述:“苦、甘、辛、大热、有毒。能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本草拾遗》有“消忧发怒,宣言畅意”的记载,说明酒可以影响人的精社活动。长沙马王堆汉摹竹简《十问》中说:“酒者,五谷之精气也,其人中散流,其入理也彻而周…。故以为百药由。”言酒乃五谷之精气所化,进入人体后很’快随着血液循环而周流全身,所以酒常为百药所用。《名医另录》言其“杀百毒气”,故又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可以说酒是中医最早应月的药物之一。

喝多少才算喝多了

酒虽能养人,亦可伤人。李时珍指出“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躯强命,其害可胜言哉。”《诸病源候论》也认为:“酒精有毒,有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漫溢脏腑,而生诸病也。”

既然多饮伤身,那么饮多少才算适度呢?其实这问题应该是——对你而言,喝多少酒才算是喝得太多了?酒精对身心的作用,是由它在血液中的浓度来决定。酒精经由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在血液中停留,直到被肝脏所分解或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液中酒精浓度的下降率是相当稳定的,但增高率却是随情况不同而变化的。如果你在喝酒时同时进食或之前吃点食物垫底,就可以暂时减缓酒精吸收的速度,这也是为什么空腹喝酒容易醉的原因。同时,喝得愈慢,酒精的影响力愈不激烈。对不常喝酒或酒量小的人来说,感觉到微醺状态时就可以停杯了,这种状态也是最为美妙的;如果是长期喝酒或酒量较大的人,也需要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克乙醇的安全饮用量范围,但考虑到个体差异,每天摄入乙醇的量最好在45克以内为佳,换算成各种成品酒应为:60度白酒50克、啤酒1公斤、威士忌250毫升。

超过这个摄入量“痛饮”的话,对肝脏的损害率就会明显增加,还会造成慢性酒精中毒,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心肌病变、脑病变、造血功能障碍等疾病。同时,神经系统受到侵犯后,中枢神经抑制过程减弱,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久而久之则可造成智力和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有时出现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此外,酒还会引起食欲减退,摄取蛋白质及维生素不足,造成营养不良。如果是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大量饮酒后,会出现低血糖,甚至有死于昏迷豹病例。

把酒精的危害降到最低

“这酒啊,看起来像水,喝到嘴里辣嘴,喝到肚里闹鬼,走起路来绊腿,半夜起来找水,早上醒来后悔!”这是过量饮酒最真实的写照。然而,当饮酒不可避免,人们如何把酒精对身体的危害降到最低呢?那就要注意以下三点了。

饮酒时间有讲究

早晨和上午不宜饮酒,因为这段时间,胃分泌的分解酒精的酶一酒精脱氢酶浓度最低,在饮用同等量的酒精时,更多地被人体吸收,导致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较高,对人的肝脏、脑等器官造成较大伤害。

每天的下午14时以后饮酒对人体比较安全,尤其是在下午15~17时最为适宜。此时不仅人的感觉敏锐,而且由于人在午餐时进食了大量的食物,使血液中所含的糖分增加,对酒精的耐受力也较强。所以此时饮酒对人体的危害较小。另外,人在空腹、睡觉前或感冒时饮酒,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危害。

选对佐菜很重要

酒精经肝脏分解时需要多种酶与维生素的参与,酒的酒精度数趱高,机体所消耗的酶与维生素就越多,故应及时补充。新鲜蔬菜、鲜鱼、瘦肉、豆类、蛋类等均可作为佐菜。而咸鱼、香肠、腊肉等食品,因合有色素与亚盐,与酒精反应不仅会伤害.肝脏,而且易造成口腔与食道粘膜的损害,所以,不宜过多用以佐菜。

酒后易渴吃水果

酒精有利尿作用,能将盐分随尿排出。为补充体内盐分的损失,饮酒后的翌日清晨,最好喝一杯淡盐水。同时,由于酒的利尿作用和菜肴中的盐分增加了血液浓度,所以酒后易产生渴感,但这时一杯接一杯地饮水,会增加肝脏负担,最好的办法是吃些水果,这样既可中和酸性,水果中的糖分又能促使酒精在体内燃烧,从而减少其对肝脏的毒害。

酹酒展新 洁齐清明

所谓无花无酒不清明,倘无杨柳风中的的花间小酌,岂不辜负了解生生为息中的良辰美景、快哉心境?

霜雪方去,柳燕新来,倏忽已是清明。“清明”这一节气,大约是在冬至后的第106天,此时数九寒冬已然过去,“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敝得名“清明”。

清明节是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之一,甚至离家千里,都要返乡上坟。一家人于此时再度团聚,寒食、扫墓、踏青,是非常重要的宗族或家庭活动。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口,男女扫墓……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哭罢不辞也,趋某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有歌者,哭笑无端,哀往而乐回也。”可见清明不仅要怀哀思故,更要郊游踏青、饮酒赏春,也难怪杜牧诗中那些乡愁百结“欲断魂”的“路上行人”,要“借问酒家何处有”了。

清明饮酒,其来有自。清明前一日,为绵延两千余年的民间第一祭日——寒食节。“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寒食节为纪念追求政治清明的介子推而设,当日不能生火做饭,要吃冷食,因此适量饮酒,在春寒料峭之际,温通行散,可以避免冷食伤伐脾胃阳气。上坟扫墓,感怀斯人已去、天人永隔,不免悲伤难抑,酒又能疏达气机,消解愁绪。而祭后的踏青,是收拾了沉痛的过去,换上了春日清新勃发的心境,重新面对崭新的生活,此时绿草成茵,繁花遍野,孩童在四周追闹嬉笑,醺然微醉于暖阳和风之中,不仅是人生一大乐事,也是暗含了中医春季养生的要诣。

由于正值冬去春到、季节交替的时节,清明便成为中医养生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此时天地万物的气机活动,由“水冰地坼”的闭藏转为“万物以荣”的升发,我们人体的活动,就要顺应这天地之气的变化,在春季注重生机的疏达条畅。须知养生的肯綮,就在“顺应”二字——顺应天时、顺应自然、顺应人文、顺应身体的需要,以及顺应自己内心的变化。民间千百年演化出来的寒食、扫墓、踏青、饮酒等习俗,大多契合了春季养生的要妙。

春季的膳食,与冬季有很大的不同,不论“五辛盘”还是春卷、青团,都是以植物嫩芽取食,轻清上行,强调顺应天地阳气的升发,这与冬季以动物性食物强调沉降滋补有明显不同;从烹调方式上看,也较少油焖炖煮,多用凉拌或其他快熟之法,以保全春升之气。此时饮酒也不再是为了祛寒求暖,更多是为了畅快情怀,也体现了中医春季养肝疏泄之法,因此酒的选择,应以温行不烈的黄酒为宜,若用元明之后的烧酒(即现在的白酒),则只宜浅啜,否则升散太过,伤戮生气,不能养肝反而害肝。至于清明的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柳,都是温和的户外活动,也是以舒发的特点,衔接冬日的闭藏与夏日的蕃秀成长,关键是人的心理活动,也就是中医讲的情志,便在草长莺飞中舒展开来,重拾了对人生人世的美好期望。所以我理解的清明,不仅是凝重的伤逝,更是明媚的遐思与希望。一家人,轻车快马,荷食担酒,于墓前告白了对逝者的思念,便收捡了哀愁,欣欣然地奔入花海柳烟,奔向清新明快的新世界。

所谓无花无酒不清明,倘无杨柳风中的花间小酌,岂不辜负了这生生不息中的良辰美景、快哉心境?来来来,劝君驻马饮一杯,不负清明好时光!

偶得酒中趣 空杯亦常持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酒是一个颇受争议的饮品。爱之者,谓其“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甚至赋予酒“醍醐”、“忘忧物”等美称;另一方面,长期酗酒可导致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肝癌等,已成为一种共识,因此而丧生的人屡见不鲜。

那么,究竟饮酒是养生还是害生?其实,从养生角度来看,“适度”饮酒是能养生的,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戒烟限酒”的出发点相同。回溯历史,酒从出现时,就与养生有很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中说: “上古作汤液,为而弗服也。”说明上古之时,酒是存在的,只是由于上古之人,生活纯朴,精神淡泊安然,很少有病痛灾疚的内外交困,所以那时的酒是药物。上古之人一旦稍有不适,饮一些酒,血脉通利,就能恢复健康,这其实就是一种养生。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酒的认识逐渐加深,尤其发现酒能作为溶媒,将许多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浸出,且许多果酒味道甜美、营养丰富,有很好的养生功效,这使得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

另外,饮酒对人的精神情志也有一定的作用。人的精神在酒精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表现出先兴奋后抑制的过程。少量饮酒时,大脑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同时多巴胺分泌增多,人就会产生开心和兴奋感,因而能消除愁烦情绪,使人豪情顿生,如唐朝诗人杜甫之“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但是,当酒精的摄入量超过人体承受能力,即饮酒过量时,肝脏不能及时将其分解,大脑受到的抑制加深,多巴胺分泌的自动调节机制紊乱,人的记忆、决断和身体反射受到严重影响,人就会出现酒醉现象并感觉昏沉嗜睡,甚则引起酒精中毒而危及生命。可以看出,少量饮酒能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因而明朝龚廷贤在《药性歌括四百味》中将酒的功效归纳为“酒通血脉,消愁遣兴,少则壮神,多则损命”,颇有道理。当然,如果能时常聚三五知己,品尝美酒,阔论人生,畅叙衷情,借酒助兴,把酒言欢,则更能增益酒之“壮神”作用,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养生方法和生活境界。

但是,喝酒容易成瘾,尤其借酒浇愁的人,“举杯消愁愁更愁”,逐渐会养成酗酒的不良习性,此时,酒的危害就会逐渐加深并凸现出来。且不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由酗酒引起酒精性脂肪肝到肝硬化或肝癌的发展变化,酗酒还会影响生育。典型者如晋朝陶渊明,其留世的诗词中,不少与酒相关,可见陶公之好酒,但其五个儿子,皆不成材,甚至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真是“不怨糟糠怨杜康”啊!

那么,喝多少酒能达到养生效果又不伤身呢?—般认为,白酒每日50到100毫升左右为好,啤酒等低度酒,每日1瓶左右即可。其实,酒除了能养生外,我们更希望好养生者能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对待。“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得到饮中真趣即可,倘若能把握饮酒适度的原则,美酒与养生二者兼得,岂不美哉!

结语:要想喝酒不伤身的话,就一定要记住,不能酗酒。记住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健康饮酒法哦!这样才能够越喝越长寿,越喝越健康。(文章原载于《养生杂志》,刊号:2012.04,作者:胡鹏,马烈光,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