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CT扫描技术非万能 检查疾病
2023-07-17 10:35:46 责编:小OO
文档


目录:

第一章:CT非万能

第二章:PET-CT帮您判断肿瘤良恶性

第三章:教您读懂血常规

第四章:肿瘤诊断 内镜助力

编者按:影像学的发展给人们检查疾病和确诊病情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病不能盲目的依赖这些影像检查结果。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影像检验是不是对人真的就百利而无一害。

CT非万能

CT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在医学领域的被广泛应用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发展至今,CT扫描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对任意层面无间隔的重建,所反映出的解剖结构更加清晰。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作为临床最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CT以其无与伦比的几点优势笑傲群雄。首先是可接受性。CT检查是无创的,仅需在扫描床上躺几分钟,即可完成一次完整的检查。简单、方便、快速,还可快速出片而被应用于急诊的检查。其次是其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显现出优势的高分辨力。CT是根据被扫描物质密度而成像的,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在密度仅仅相差5~6H的不同组织上即可显示出差别。而且,CT还可对所测定的组织给予CT值的测定,从而根据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来判断所测定组织的大致组成成分。第三点,CT可在软件系统中对所扫描的图像进行窗体“宽窄”的调整,从而得到更加清晰的图像,并能够把所需观察组织“凸”显出来。并且CT还可配合应用造影剂,将具有血液供应的组织进行造影比较,不仅能够扫描出不少在平扫中未能发现的“问题成分”,有时还能起到定性的作用。最后即是CT最强大的重建系统,其根裾不同断层的连续扫描,再通过软件将所扫描组织进行三维立体重建,让人们看到一个整体的、逼真的、层次清楚的三维图像。

因此CT被称为临床医生的重要武器。甚至有些医生对所有具有一定可疑的患者均给予CT检查,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那些CT不为人知的缺点。

1、CT的应用范畴及诊断特异性具有局限性。在脊椎扫描检查中,CT只能对其中某段区域进行断层扫描,而对未曾计算入扫描区域的病灶视而不见,而且列于脊柱区神经及软组织的结构显示不清,通过增强也无济于事。对于胃肠道等空腔器官,CT扫描所呈现的图像及作用、特异性较消化道造影、胃肠内镜检查明显处于劣势。而对于纵隔及心脏相关疾病的检查及诊断,CT远远不及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效果显著。

2、CT检查的定位、定性诊断尚缺乏稳定性。对于定位、定性诊断,CT检查只能是相对比较而言,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准确性尚有待商榷。在定位方面,由于目前技术及设备水平的因素,对于小于lcm的目标往往显示不良,对于微小病灶甚至容易出现漏诊。在定性方面,往往会由于不同部位、组织结构、病程长短、患者身材及配合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在患者进行手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固定器,在CT扫描后往往会在图像上出现较大的伪影,不仅局部区域显示不良,还会导致相关伪影放射区域的显示不良,不能对目标区域组织性质进行准确的判断。

另外还要谈及CT成像原理问题。CT是通过人体对X线的不同吸收率而表现出不同组织密度的差异。如果患者目标病灶的细织密度与周围组织相近,或病理变化不明显等情况下,CT则无法对目前区域给予准确的判断。

3、CT的成像原理是通过发射X线来实现的,因此它是能产生放射性损害的。X线是一种具有杀伤作用的放射线,在人体过长时间或过大剂量吸收后,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尤其是可能会出现放射相关性细胞癌变,有时根据位置的不同还可能会对骨髓的造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放射性的损害,但短期内多次进行CT检查,或在根本不必要的情况下也进行CT检查,大大增加了放射性损伤出现的概率。而目对于儿童、孕妇,CT是被世界卫生组织严格禁止进行的一项检查,以免对儿童及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CT虽好,也不能乱用啊!在必要的时候进行CT检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为临床医疗贡献力量;而在可选择的情况下,更应选择B超等非放射性的检查,在完成检查目的的同时不给患省带来不必要的危险及伤害,还能降低医疗费用负担,岂不是一举多得,总之,CT是日前临床中不可少的检查项目,但不是万能的检查仪器。

PET-CT帮您判断肿瘤良恶性

1998年,世界上第一台PET-CT安装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这是人类医学影像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影像学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功能与解剖影像统一的时代。作为当今最高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FET-CT将PET(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和CT(Computed Tomogrdphy,电子计算机X断层扫描技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使患者的胜利功能与解剖影像完美地融合。

PET-CT较传统影像技术的优势

PET-CT应用18^F、11^C、13^N、15^O等正电子核素标记人体的生理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可在不影响内环境平衡的生理条件下,获得某一正常组织或病灶的放射性分布(形态显示)、放射性标记药物浓集速率、局部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代谢、血流灌注、受体的亲和常数、氧利用率以及其他许多液体生理参数等,以此显示的形态和功能参数,可以研究和诊断人体内的病理生理异常与疾病,它较之传统的解剖结构现象更深入、更全面、可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病变。PET是目前唯一可在人体显示生物分子代谢、受体及神经介质沾动的新技术,当疾病期处于分子水平变化阶段,病变区的形态结构尚未显现异常,CT、MRT等检查尚呈阴性时,PET检查即可发现病灶存在,获得三维断层影像并能进行定量分析。

PET-CT用途

目前,PET-CT 已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神经系统病变检查、心肌活力估计,甚至健康查体等多个领域,其中以在肿瘤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成熟。大量实践证明,不论在肿瘤诊断和分期,还是监测疗效和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上,PET- CT都有极其出色的表现。

PET-CT鉴别肿瘤良,恶性的理论基础

PEI-CT利用正电子核素标记葡萄糖等人体代谢物作为显像剂,通过病灶对显像剂的摄取来反映其代谢变化,从而为临床提供疾病的生物代谢信息。

目前最常用的显像剂是18^FDG(18氟标记 脱氧葡萄糖),它可以与葡萄糖竞争同一个转运系统,但是与葡萄糖不同的是它进入细胞内,在细胞质中被磷酸化为6-磷酸一氟脱氧葡萄糖后就不再进一步参与代谢,从而积聚在细胞中显影。而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资料均证实,葡萄糖摄取增加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代谢变化之一。这是由于恶性肿瘤细胞内葡萄糖转移蛋白与己糖激酶的过度表达而葡萄糖-6磷酸酶含量低以致糖代谢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细胞。且大量证据提示肿瘤摄取FDG与细胞代谢状态和细胞增埴水平正相关,这也成为PET-CT鉴别肿瘤良、恶性及提供恶性肿瘤程度信息的理论基础。

PEI-CT在各肿瘤专科的应用

前已述及,PEI-CT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术前诊断,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疗效,复发和转移监测等多个方面。下面就PEI-CT在各肿瘤专科术前诊断开展讨论,但由于篇幅有限,仅举具有代表性的个别实例说明:

头颈部肿瘤

头颈部解剖复杂,血管丰富,各类器官密集,传统形态学影像诊断措施往往难以明确病灶性质和部位。而以色列科学家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提示,PET-CT诊断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准确率【准确率(%)=(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敏感性【敏感性(%)=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和特异性[特异性(%)=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分别是88%、100% 和77%,优于单纯CT或PET。

胸部肿瘤

例如 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一直是公认的诊断难题,而PEI-CT显像能灵敏、准确地诊断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91%(87%—93%)和83%(78%~87%),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腹部肿瘤

以我国最常见的上消化道肿瘤——胃癌为例,多项研究证实,PFT-CT术前诊断胃癌的准确性、敏感性可达95%以上,这一数据显著优于传统影像学手段。且PET-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的判断也表现甚佳。再如有“癌中之王”之称的胰腺癌,PET-CT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辟确性分别为84%~100%、 66.7%~94%和83.9%~94%,显著高于CT的75%~93%、21%~88.8%和73.1~81.3%。

妇科肿瘤

我国一项58例的临床研究显示,PEI-CT用于监测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2.8%,准确率为88.6%。这说明PFT-CT对卵巢肿瘤诊断的表现也同样优异。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目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将PET-CT列为淋巴瘤的常规检查。多顼研究数据表明PEI-CT对淋巴瘤诊断敏感性达71%~100% ,特异性 69%~100%,确率达90%以上。

综上所述,PET-CT作为最先进的影像学手段较传统影像学技术能够更加准确的鉴别肿瘤良恶性。然而,PET-CT并不是万能的。例如,PET对小于lcm的病灶显示并不满意,且具有一定的假阳性等。此外,目前所使用的18^F-FDG显像剂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开发新型的显像剂将有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疗效评价。

教您读懂血常规

血液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细胞大致可分为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血常规即是对血细胞进行检测的一项检验,和尿常规、便常规合称为临床三大基本检验项目,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检验项目之一。在血常规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各种血细胞的数量,还需关注不同细胞问的比例及变化。

对于有经验的临床医生,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就像一面放大镜,把病人的“生命信息”显示得清清楚楚。不就是简简单单一张化验单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血常规这几个观察指标有什么奥妙在其中。

1、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白细胞又叫做白血球,人们又通常称其为“免疫细胞”,由此可见白细胞与人体免疫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人体中,它主要承担了包括吞噬异物、抵抗病菌侵袭及增强人体抗疾病的能力,任务繁重,因此也是血常规中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

白细胞计数通常参考值为:4×109/L~10×109/L。( 注:109——10的9次方)

白细胞计数升高可以因为体力运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引起,也可以因为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常常仅表现为轻度升高。

白细胞j计数减少可以因为接触放射性物质、长期营养不良等因素而引起。在白细胞计数减少时人体免疫功能减低,容易出现反复感染且疾病不易痊愈等情况。以上几种情况引起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往往是轻度的、缓慢的。临床上引起白细胞计数严重异常的因素最常见的是血液系统疾病,也就是血液病,无论良性、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均可引起严重的白细胞计数改变。比如白血病可见白细胞计数高达100×109/L,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见白细胞计数降低为0.5×109/L。此时不仅是白细胞的总计数发生了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发生的质的变化,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查看白细胞分类及计数的情况。

白细胞大致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绌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每种不同细胞均在白细胞总数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当它们的比例或计数异常时,往往能够带来更多的信息。比如当细菌感染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计数升高以起到抗杀细菌的作用;而当病毒感染时可见淋巴细胞比例及计数明显升高;如果出现花粉过敏、湿疹等情况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常会高于正常值。如果为急性

白血病,各种细胞计数及比例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骨髓穿刺、流式细胞仪检查等确定白血病的分型,以制订治疗方案。

因此,当出现严重的白细胞计数或分类异常时,应及时就诊,找专科医生指导进一步的诊断及检查,以免贻误病机!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红细胞又叫红血球,其内含有血红蛋白,是人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我们生活中常常说这个人面色不好、没有血色,那个人嘴唇发白等,通常指的都是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低所出现的外在表现。

红细胞的正常参考值根据不同性别及年龄不尽相同,但基本参考值为:3.5×10^12/L~5.5×10^12/L。血红蛋白的正常参考值为:110~160g/L。当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下限时我们就称为贫血,然后再根据减低的程度而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贫血。

在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低时,人体常常会因为缺氧而出现头晕、乏力、心慌,胸闷等一系列症状。最常见的原因为急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生贫血、营养不良等,亦是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表现,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寻找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低的原因对于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当你出现“贫血”时,应当及时就诊于专科医院,来帮助你明确病因从而减低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氧气及能量供应。

3、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是大量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种小细胞,具有凝血及预防出血的重要作用。在正常人的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基本在一个恒定范围内:100×10^9~300×l0^9/L,在预防出血、止血、伤口修复等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黏膜出血,比如无规律的鼻衄、齿衄、磕碰后皮下大片瘀斑以及消化道出血等,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可见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血小板增多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即是各器官的栓塞,如脑梗死、肺栓塞等,临床疾病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因此,一旦发现血小板计数发生变化均应积极就医,尤其是血小板严重减低,以免因发生严重的出血、栓塞等疾病而危及生命!

通过以上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血常规这样一个简单方便的检查在疾病诊断,治疗乃疗效观察中是如此的重要!尤其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过程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能够初步的看懂血常规并找到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治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生活常识。现在,你学会了吗?

肿瘤诊断 内镜助力

消化道内镜的发明给消化道疾病的诊治带来了性的改变,内镜可以在创伤很小的情况下直视消化道内部,可以同时获取组织学标本,甚至在内镜下进行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检查主要应用一下几种内镜:

1、胃镜

经口进入,患者在检查早晨空腹,不用做肠道准备。胃镜可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直至近段的空肠。主要观察消化道的内壁,因此病变位于消化道黏膜层时观察最容易,比如食管癌引起食管黏膜溃疡、食管狭窄,胃癌引起的胃黏膜溃疡、胃黏膜皱壁隆起,十二指肠癌引起的肠腔狭窄等。除观察黏膜的病变外,内镜还可观察来源于消化通壁肌层和浆膜层的肿瘤,这些肿瘤会引起外压性表现,内镜下有时可以观察到,包括胃间质瘤、胰头部肿瘤等。

2、超声内镜

在内镜的基础上多了一个超声探头,除了通过直视观察消化道腔内病变外,还可以通过超声波观察腔外的病变,可以观察肿瘤侵犯胃肠壁的层次、胰头或胰腺钩突部肿瘤的浸润程度等,协助判断病变良恶性,且可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肿瘤的穿刺活检,协助明确病变性质:通过超声内镜可观察和诊断胃、十二指肠、胰腺、中下段胆管和胆囊等部位的病变和肿瘤。

3、胆管造影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通过内镜在胰管和胆管中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观察胰管和胆管形态,可以直接协助诊断胆管、胆囊肿瘤以及胰腺肿瘤。通过ERCP刷取胆道或胰管的细胞,可帮助诊断胆道肿瘤和胰腺肿瘤。

4、小肠镜

比胃镜要细和长,可以经口或经肛门进入到小肠,由于小肠较长,通常若要观察到整个小肠,需要经口和经肛门同时进行小肠镜检查,所需要的检查时间比较长,患者比较痛苦,且由于小肠肿瘤相比直肠癌和胃癌少见,因此在小肠肿瘤的诊断中小肠镜使用较少。

5、结肠镜

从肛门进入,可以观察到直肠,结肠、回肠未端,可以用于直肠癌、结肠癌的诊断,可以直视下观察肿瘤、组织学活检、内镜下肿瘤切除等。由于结直肠癌高发,因此,临床上较多使用,为了达到较好的检查效果,做结肠镜之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通过禁食和泻药减少并排除结肠内粪便。由于结肠镜检查时要向肠腔内充气,给患者带来很多不适,目前在麻醉下行结肠镜检查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

结语:其实很多检查对身体都是有伤害的,所以小编建议大家不要动不动就去拍这个片子,或者是做那个检查的。(文章原载于《抗癌之窗》,刊号:2012/02,作者:黄佳琴,陈应泰,祁烁,王建,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