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学习疟疾防治知识
2023-07-20 00:54:24 责编:小OO
文档


一、疟疾是什么

疟疾是什么: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1.潜伏期

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2.发冷期

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3.发热期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二、健康小百科之疟疾的潜伏期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在人体血液内所引起的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吸血时传播,多见于夏秋季节。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医学|教育网|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间日疟(tertian malaria)多急起,复发者尤然。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驱症状,如乏力、倦怠、打呵欠;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泻;不规则低热。一般持续2~3天,长者一周。随后转为典型发作。分为三期。

发冷期 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三、有哪些方法可以防疟疾

◎ 夏秋季节容易发生,有地方性特点; ◎ 是一种经过蚊子叮咬人而传播的寄生虫病;

◎ 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寒战、发热、大量出汗及肝脾肿大、贫血; ◎ 该病有特效治疗药物;

◎ 预防的关键是灭蚊,防止蚊虫叮咬。 如何传染的

人得疟疾主要是受到按蚊叮咬,雌性按蚊叮吸含有疟原虫配子体的病人血后,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配子体发育成子孢子,这时的蚊子再刺吸易感者,子孢子便随蚊子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实现疟疾传播。我国传播疟疾的主要蚊种有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和中华按蚊。疟疾也可经输血传播,但机会很少。

发病高峰季节因各地气温而异。大体上,北纬33度以北地区为8~9月,25~33度之间为9~10月,25度以南地区为5月和9~11月。

婴幼儿和流行区新进入人群发病率高,成人发病率低;在低疟区和散发疟区,各年龄组人群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人对疟疾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暂时免疫力。 ;

症状与危害

各种疟原虫感染所导致的疟疾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4天左右。多表现为突起发冷、畏寒、发抖、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脉搏快而有力。发冷停止后,继以高热、面色潮红、头痛、全身酸痛、口渴、皮肤干热。接着就是全身大汗,体温骤然下降至正常,除感疲劳外,患者顿觉轻松。如此症状可反复周期性发作。间日疟隔天发作一次;恶性疟发作不规则;三日疟发作与间日疟相似,但为三日发作一次;卵形疟发作亦与间日疟类似,但病情较轻,复发率低,病例很少。大量疟原虫集中于内脏可引起重型疟疾,发生在脑部就有剧烈头痛、精神错乱等症状,称为脑型疟疾,多为恶性疟引起。

四、治疗疟疾的药有哪些

控制临床发作的药物:氯喹、青蒿素类(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

蒿甲醚:适用于各型疟疾,主要用于抗氯喹恶性疟的治疗和凶险型恶性疟的急救。退热及原虫转阴速度均较氯喹为快,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的红内期。肌肉注射后吸收完全,血药达峰时间为7小时,半衰期为13小时。

本药在体内分布甚广,可透过血脑屏障,以脑组织分布最多,肝、肾次之。经胆汁和尿液排泄。

本药不良反应轻微,个别患者有转氨酶轻度升高。妊娠妇女慎用。

成人用量:肌内注射,首次160mg,后每12小时1次,每次80mg,连用5次。如果血液中仍能够检查到疟原虫可改为每日80mg肌肉注射,2~3天,至血液中疟原虫检查为阴性。

儿童用量:肌内注射,首次按体重3.2mg/kg;第2- 5日每次1.6mg/kg,每日1次。

防止复发:常用药物

伯氨喹啉:本品可杀灭各种疟原虫的组织期虫株,尤以间日疟为著,也可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对恶性疟的作用尤强,使之不能在蚊体内发育,对红内期虫株的作用很弱。不良反应有头昏、恶心、腹痛等,少数病人可有药物热、粒细胞缺乏等,停药后即可恢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本药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一旦发生应停药作对症治疗。

用法与用量:成人每次13.2mg,每日3次,连服7天。

磷酸哌喹:目前常用的剂型是与青蒿素的复方制剂(科泰复)。

对症治疗

1、体温过高者给予物理降温。

2、保证液体入量。

3、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止血管内红细胞凝集,有利于DIC的治疗与预防。

4、有脑水肿时,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滴注,每日2至3次。

重症患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抗药疟疾

恶性疟原虫能在正常情况下,可在杀灭或抑制其繁殖的一般浓度的氯喹药液中,继续存活或繁殖,称为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它所引起疟的疾即抗氯喹恶性疟。疟疾患者,虽已接受常规剂量或所能耐受的最高剂的氯喹,并且已被吸收,但疟原虫仍不消失甚至反而增多,或虽无再感染,但暂时阴转而于28天内再出现者,均属于抗氯喹恶性疟病例。

抗药疟疾理论上包括四种人疟和对各种药物均抗药。但实际上主要限于恶性疟,而且主要抗氯喹,近年来,虽然发现有抗其它抗疟药的其它种疟疾,但为数很少。抗氯喹的恶性疟于1957年最先在泰国查见,而于1960年首先由哥伦比亚报告。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