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预防治疗要谨慎
2023-07-20 00:53:56 责编:小OO
文档


一、排尿性晕厥 - 概论

一、分析

1.因体位突然变换或排尿时用力过大。

2.膀胱突然排空,腹内压骤然降低。

3.反射性引起血压下降,大脑暂时缺血。

4.植物神经失调,老年人多见。

二、特征

1.多在排尿中或末尾发生,发病前有头晕、眼花、无力等。

2.意识突然丧失1~2分钟,并同时晕倒,易发生外伤。自然苏醒者 不留后遗症。

三、急救

1.预防为主,有此病史者应有人扶持。

2.如有头晕眼花时,就地平躺,头放低。

3.保暖,防感冒、冻伤。

4.心动过缓时,皮下注射阿托品。

四、预防

1.平时到医院细查原因,并治疗。

2.睡眠中起床排尿时,动作要缓慢,不要突然起立。

3.排尿时不要过急过快,更不要有力过大。最好蹲位或用便器侧卧位排尿,可防摔碰伤。

4.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可口服谷维素10~20mg/次,3次/日,连服数日。

二、排尿性昏厥是什么引起的

排尿性晕厥又称小便猝倒,主要是由于血管舒张和收缩障碍造成低血压,引起大脑一时供血不足所致。该病多发生于16—45岁的男性,偶尔也可见于老年人。患者常在清晨、夜间或午睡后起床排尿时因意识短暂丧失而突然晕倒。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可有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感,但也有一些人在晕倒前并无任何不适的先兆。此种晕厥一般发生在排尿的终末期,也可发生在排尿前。晕厥持续的时间,少则数秒钟,多则半小时。该病虽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但不同患者的发病频率有所不同,有的人在一个月中发作数次,有的人则在一年中仅发作1~2次。经临床观察发现,该病的诱发因素主要是饮酒、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饮食减少及体位改变等。

至于排尿性晕厥究竟是如何引起的,目前尚无统一的结论。但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律失常、血压波动,以及排尿时过度屏气而使胸腔的压力增高等有关。正是这些因素影响了患者心脏的排血量,使患者脑部缺血而发生晕厥。

三、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

虽然排尿性晕厥的预后良好,且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行停止发病。但由于发病时患者会突然晕倒,容易造成外伤,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所以,对患者来说,如何防止晕厥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临床实践证明,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①患者起床排尿时应先取坐位,然后再缓慢地站立。排尿时要做深呼吸动作(防止过度屏气)。

②不要憋尿,有尿意时就要尽快排尿。晕厥发作频繁的男性,可采取蹲式或坐式小便。

③要积极地治疗神经衰弱、肺结核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各种慢性疾病。

④要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⑤要避免酗酒和过度劳累。

⑥患者在此病频繁发作期间可口服阿托品或654—2。

⑦患者出现晕厥后,应立即让其平卧,然后用手指压迫患者的人中、内关及足三里等穴位,以使其尽快苏醒。需要注意的是,若怀疑患者有颅脑外伤或脑出血时,应迅速将其送往医院诊治,防止发生意外。

四、遇到晕厥要如何应对紧急情况

1.对排尿性晕厥发作频繁的人,睡前要少饮水,起床排尿时应先坐片刻后再站起,以改善肌体的反应。

2.排尿不要过急、过猛。排尿时如有头晕、眼花、心慌、腿软等先兆,应立即抓住物体或立即改为蹲式小便。

3.以往有排尿性晕厥的人,排尿时取蹲位。

4.患有肺结核、神经衰弱和气血两虚的病人易发生此种晕厥。此外,病后体虚、过度疲劳以及饮酒等也可诱发这种病。

该病的诱发因素主要是饮酒、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饮食减少或过饱及体位改变等。虽然排尿性晕厥的预后良好,且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行停止发病。但由于发病时患者会突然晕倒,容易造成外伤,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一旦发现排尿性晕厥的病人,必须迅速进行处理。首先应让病人平卧,使其安静,然后立即用手指压迫病人的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这对升压有一定的效果。如疑有颅脑外伤或脑出血时,应赶紧送医院诊治,否则有生命危险。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