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药该怎么喝
2023-07-30 07:40:11 责编:小OO
文档


1、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会影响人体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其他饮料如咖啡不宜喝;应以喝白开水为主。

2、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不宜食用生冷、酸涩、油腻的食物;治疗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白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其他诸如水肿病人少食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

3、哮喘、过敏性皮炎病人,应少吃羊、猪头肉、鱼、虾、蟹等。因为哮喘发作期间,蛋、牛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会成为加重病情的“发物”,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无论服用什么药物,凡属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口。

4、药物剂量。药物剂量是药物取得疗效的关键。许多人认为中药药性缓慢,加大剂量就能见效快。其实,药物随着剂量的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如有些人经常嚼食人参,或用来炖肉、煲汤,以达到保健作用,殊不知,人参吃多了可产生头痛、失眠、心悸、烦躁、便秘、血压升高等毒性反应。

5、服药。煎好的汤剂宜饭前1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服药方法:一般每剂分2~3次服,1日1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1日连服2剂,以增强疗效。

6、药引子。中药处方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使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引子。药引子多是药食两用之品,如生姜、葱白、酒、醋等,具有增强疗效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方剂中都要用药引子,应根据病情,由医生来决定。

怀孕期间不应该喝的中药

牛黄(清热药)泄下力强,易导致孕妇流产。

红花、川七、(活血药)其祛瘀活血力强,易导致流产与早产。

牛膝(活血药)有损胎儿健康。

车前子(除湿利水药)过度食用会影响胎盘循环。

补骨脂(温阳药)孕妇须经由医生指示后再服用。

薏仁(除湿利水药)内含薏苡仁油,会降低横纹肌收缩作用,对子宫产生舆奋作用,也会造成羊水过少的现象。

通草(除湿利水药)会造成孕妇羊水过少。

中药忌口有一个总原则:服用温热或寒凉的中药时就尽量食用中性平和的食物,因为中药与食物的性味相反,就会使药力抵消减弱,达不到应有的疗效;在一些情况下,药与食物的性味相同,也会使药对人体的力度增加,超过人体能承受的范围,而适得其反。

1、吃人参忌萝卜、大蒜

西洋参、边条参都是常见的补药,而萝卜有顺气、促消化的作用,同时服用,萝卜就会化解人参的药力。同理,在吃其他大补的药时,前后一小时内也不能吃萝卜、大蒜等促消化的食物。

2、吃双黄连忌大蒜

双黄连是清热解毒、治疗外感风热的常见药物,性凉,而大蒜性热。服双黄连的同时如果食用大蒜,就会降低药效。

3、吃板蓝根忌冷饮

因为板蓝根性凉,服用前后如喝了冷饮,就会凉上加凉,肠胃难以承受便发生腹泻。同样,绿豆、香蕉、黄瓜等凉性食物都不宜与板蓝根同食。

4.服发汗药忌食醋和生冷食物

醋和生冷食物有收敛的作用,若同时服用发汗药物,就会与药效相抵。

5.皮肤疾患服药期间忌鱼虾、鹅肉

鱼虾富含蛋白质,鹅肉属于粗纤维肉,皮肤过敏的人容易对这两种物质过敏,所以忌食。 所谓“发物”,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容易诱发旧病,加重新病。 常见的发物有 肉蛋类:猪头肉、鸡肉、鸡蛋、牛肉、羊肉、狗肉、鹅肉、鹅蛋、鸭蛋等; 鱼虾类:鲤鱼、鲢鱼、黄鱼、带鱼、黄鳝、蚌肉、虾、蟹等; 蔬菜类:香椿、芥菜、菠菜、豆芽、莴苣、茄子、茭白、韭菜、南瓜、蘑菇等; 水果类:杏子、李子、桃子、银杏、芒果、杨梅、樱桃、荔枝、甜瓜等瓜果; 调味类:葱、椒、姜、蒜之类辛辣刺激性调味食品; 其它类:菜油、糟、酒酿、白酒、豌豆、黄大豆、豆腐、豆腐乳、蚕蛹等。

最佳服药时间

中药一般服法是一天两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治疗需要,具体还可分下列10种:

1.饭前服。一般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这时胃是空的,服药后,大部分能直接和消化道黏膜接触,可以较快、较多地被吸收而起作用。

2.饭后服。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避免吸收太快,导致中毒。

3.冷服。一般是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冷服。冷服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指寒性药剂放凉后服,如治疗大热实证病症者;再是指热性药剂冷后服用,如治疗真寒假热病症。

4.温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温服,使其益气,增强补益的功能。

5.热服。凡伤风感冒、解毒的药,宜趁热大口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

6.顿服。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淤血等。

7.频服。凡咽喉病者、呕吐病者,宜采用多次频服的方法。缓缓服下,能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较快见效。

8.空腹服。凡滋补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充分吸收。

9.睡前服。安眠镇静的药,宜睡前服用。此外,有积滞、胸膈病者,服药后宜仰卧;有头、脑、耳、目病者,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患者,服药后要左右侧卧。

10.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病,在睡前服一次后,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使肠道寄生虫更易被麻醉或杀死,以便排出体外。

总之,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不管是在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有半小时至一小时的间隔,以免影响药效。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