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教你6招预防肠息肉 肠息肉的病因
2023-07-17 08:15:46 责编:小OO
文档


肠息肉是一种肠粘膜上长出来的一种组织,它的出现有很多原因,而且发病人群也比较广泛。那么你知道肠息肉的发病原因到底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就向大家介绍肠息肉的治疗和预防,赶紧来看看吧!

目录

1、肠息肉的病因 2、肠息肉的种类

3、肠息肉的症状 4、肠息肉的诊断

5、肠息肉的治疗 6、肠息肉一定要开刀吗

7、教你6招预防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肠息肉的病因

1.饮食性因素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2.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4.肠道炎性疾病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5.基因异常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

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6.生活习惯

低食物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根据息肉生长的部位、大小、数量多少,临床表现不同。

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息肉较大时可引致肠套叠;息肉巨大或多发者可发生肠梗阻;长蒂且位置近肛门者息肉可脱出肛门。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3.伴发出血者可出现贫血,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休克状态。

肠息肉的种类

1、腺瘤性息肉

这是最为常见的息肉之一,也是临床上最受重视的息肉,在结肠和直肠最为多发研究表明,结直肠腺瘤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结直肠癌。

在病理学上又可以分为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样腺瘤的癌变率最高。腺瘤性息肉大小不一,大部分的巨大息肉都是腺瘤性的,也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比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结肠腺瘤并不表现为隆起的息肉,而是平坦甚至凹陷性生长。

2、炎性息肉

又叫假息肉,这类息肉是由于粘膜在炎性刺激下增生形成的,临床上常常见于慢性结肠炎的病人,比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肠道慢性感染等。

炎性息肉常为多发,多数在1厘米以下。有时慢性炎症刺激可以使息肉成桥状,两端附着,中间游离。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3、增生性息肉

在大肠,还常常发现增生性息肉。尤其是在直肠和乙状结肠更多见。这种息肉一般很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表现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增生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

4、错构瘤性

这类息肉非常少见,比如幼年性息肉及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有些错构瘤性息肉可以癌变,但是癌变率一般非常低。

5、其他疾病

以息肉为表现的肠道疾病还有很多,比如一些除腺瘤以外的肠道肿瘤可以表现为肠道的息肉,比如有些淋巴瘤,肠道类癌等等。

在有些非常罕见的病例中,患者的息肉数目非常多,成百甚至上千,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称这种情况为息肉病。

最典型的是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家族中常常多个成员患病,表现为结肠多发大量腺瘤,癌变率非常高,患者常常中年就罹患结直肠癌。

肠息肉的症状

直肠息肉外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多因粪便慢性刺激而引起,息肉是由于起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的,肠息肉在中老年时期比较容易长,男性多于女性。

不同类型的肠息肉临床差异比较大,大部分肠息肉患者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少部分会有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等异常。

肠息肉由于位置、病理性质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差异。

1、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为便血、脱垂、肠道刺激症状。

便血

无痛性便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息肉出血量较少,如果由于排粪时挤压而使息肉脱落以及息肉体积大位置低,可发生较多量的出血。便血的特点为大便带血,而不发生滴血。

脱垂

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下垂。可并发直肠脱垂。

肠道刺激症状

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2、结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为间断性便血、大便异常、腹痛、息肉脱垂。

便血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染可伴粘液便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者。

大便习惯改变

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

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更要引起警惕。

大便形状异常

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肠息肉的病人出现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等异常,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

在有症状的结肠腺瘤中,大便带血或粘液血便最多见,一般是见于比较大的直肠息肉,有时忽然大量出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长时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

直肠的较大腺瘤还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下坠感,甚至脱垂出肛门。

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结肠腺瘤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小肠息肉的症状常不明显,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

温馨提示

在肠息肉中,有两种病理类型应引起重视:一种是腺瘤性息肉,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很大,尤其是其中的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几乎为百分之百。

第二种是家族性息肉病,它属于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是一种癌前病变,其癌变率为100%。

要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少吃油腻食物,多吃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等,如有身体不适,请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儿童以及老年人的疾病都会受到我们的广泛关注,他们一旦犯病都是我们不容小觑的。

肠息肉的诊断

而肠息肉这一疾病通常以老年人为主,随着年龄的渐长,他们的肠道会逐渐退化,因而容易受疾病的侵害。下面给大家介绍肠息肉的诊断鉴别。

由于肠息肉一般没有临床症状,即使有,症状也没有特异性,因此,肠息肉的确诊主要依赖特殊的器械检查。

临床常用的有各种消化道内镜,X线消化道造影,CT扫描等等。

1.电子结肠镜

这是对结肠息肉最主要的检查方法,事实上大部分结肠息肉是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

结肠镜从肛门置入,可以检查全部结肠以及终末端的小肠末端回肠。

在结肠镜下,可以清晰的观察肠道的黏膜面,对隆起的息肉非常敏感,小到几个毫米的息肉都能够发现。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生不仅可以发现结肠息肉,而且可以发现息肉,而且能够对息肉的类型进行初步判断。

对于结肠息肉,最重要的是鉴别具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和不会癌变的非腺瘤性息肉。

日本医生工藤提出了结肠息肉分型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

根据这种分型,在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等先进技术的帮助下,医生已经可以通过内镜比较准确的判断息肉的类型,从而给以相应的治疗。

在结肠镜下,可以通过活检而确诊息肉的病理性质。结肠镜检查不仅仅可以诊断息肉,而且是治疗息肉的重要手段。

2.胶囊内镜和小肠镜

小肠息肉非常罕见,常常因为腹痛或便血等症状在进行胶囊内镜或者小肠镜检查中发现的。

胶囊内镜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进行肠道检查的方法,主要用来诊断小肠疾病。

胶囊内镜检查病人无痛苦,对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完成全部小肠黏膜的观察,对于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小肠镜与结肠镜类似,可以观察小肠黏膜,并且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确定诊断。

3.X线消化道造影

是指用硫酸钡作为造影剂,在X线照射下显示消化道有无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有消化道钡餐检查和钡灌肠两种方法。

消化道钡餐检查时患者口服硫酸钡,主要用来检查食管、胃和小肠,钡灌肠时医生把硫酸钡从肛门灌入,主要用来检查结肠。

X线检查仅仅能够发现一部分比较大的息肉。但是相对消化内镜检查,优点是安全,并发症少,而且病人因检查带来的不适比较轻微。

4.其他

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还出现了CT仿真结肠镜,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也可以发现比较大的肠息肉。并对息肉的性质作出不同程度的判断。

通过文章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肠息肉的诊断鉴别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诊断方法,及时检查,及时得到治疗康复,祝大家保持健康。

检查

1.直肠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

2.肛镜、直肠镜或纤维结肠镜可直视见到息肉。

3.钡灌肠可显示充盈缺损。

4.病理检查明确息肉性质,排除癌变。

诊断

1.肛诊或肠镜发现息肉。

2.钡灌肠见充盈缺损。

3.病理诊断排除癌变。

肠息肉是指发生在肠粘膜上的赘生物,一般分为有蒂息肉和无蒂息肉。中医认为,肠息肉与湿热下注、恶气积聚、气滞血瘀有关。

西医认为与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炎症刺激、平时吃刺激性食物以及遗传有关。

临床上分腺瘤性息肉、乳头状或绒毛状息肉、黑斑息肉病、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大肠息肉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

临床上有时将直肠息肉笼统称为直肠腺瘤,是直肠粘膜下腺体过度增生而成。

腺瘤大小不一,小如米粒、豌豆、樱桃,大如杨梅、核桃。有蒂或无蒂,蒂长短不等,粗细不匀。

随着腺瘤体积的增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无蒂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生长高位息肉要比直肠息肉易恶变,故一经发现,应及时切除为好。

乳头状或绒毛状息肉

此种息肉小儿少见,多见于成年人。为肠粘膜上皮组织所生。

多发或单发,息肉体积较大,临床所见巨大息肉以此类居多,以无蒂者为多见。

如粪便在肠道内牵拉息肉,则可使息肉根部拉长而形成蒂,但唯此蒂较粗,易出现腹泻,息肉被粪便磨破可出现大便带血,常有恶变,癌变率高达30%。

黑斑息肉病

是一种遗传先天性少见的疾病。患者嘴唇,口腔粘膜以及双手指出现黑色素斑点,胃肠可发现多发性息肉,以小肠者多见,有时可见大便出血,常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等症,癌变的机会较少。

幼年性息肉

亦较多见,其形状与腺瘤不易区别,表面可呈细粒状。多为单发或几个分散出现,通常有蒂,儿童多患,常生长于直肠下部。尚无癌变者。

增生性息肉

为粘膜增生所致,多见于中年人,无明显症状。息肉可自行消失或脱落,息肉大小一致,一般如黄豆样大,无癌变。

炎症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多同时伴有肠道炎症,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以及血吸虫病。

大肠息肉病

息肉生于全大肠内,以直肠、乙状结肠、回盲部为多发区,多见于青壮年,可有家族遗传因素。

如排便用力牵拉肠粘膜,或者肠蠕动刺激息肉根部粘膜层松弛,可促使息肉脱出肛门外,可将配制好的消痔灵硬化剂注于息肉内,使息肉硬化萎缩自行脱落。

如有蒂者,将消痔灵注于息肉蒂的根部。亦可以用手术线作息肉根部贯穿结扎后,将息肉推入肛内。

或将息肉根部贯穿结扎后,用手术剪刀剪除息肉,但容易引起结扎线松脱而致大出血,还是让息肉自行萎缩脱落比较安全。

肠息肉的治疗

大多数的息肉是良性病变,不会危及生命,但也有一部分的息肉会发生癌变倾向,所以需要及时的治疗,息肉的治疗一定要遵循息肉治疗原则,不要盲目切除息肉,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通过内镜或者手术的方法予以切除息肉。

一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是切除肠息肉,尤其是结肠息肉的最常用方法。最适用于有蒂息肉。内镜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应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有蒂或无蒂等,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提高,结肠镜内镜切除的手段越来越多,适应征越来越扩大。

一般来说,对于较大的有蒂和亚蒂息肉,直径2cm的可直接用接高频电的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一次性进行切除。大于2cm的宽基底息肉可分次摘除或用尼龙圈套扎。

扁平无蒂息肉可以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方法切除,在基底部粘膜下层分点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待病变隆起后,即圈套切除,既可预防出血和穿孔,又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对于小于0.5cm的息肉,直接用活检钳钳取切除,有时候也用氩气激光电凝的办法治疗,安全快速。内镜切下的息肉一般要收回,并送病理检查。

二手术治疗

息肉及息肉病的手术治疗一般包括:局部切除、肠段切除、结肠次全切除、全结肠切除、全结肠及直肠切除。视息肉的多少、基底的宽窄及所在的部位而定。

1、对单个有蒂息肉可作内镜下圈套、电灼凝或结扎摘除;对体积较大者,可选择肠壁、肠段切除。

2、无蒂或广蒂息肉,位于腹膜反折以下的可经肛局部切除一般要求息肉距肛缘的距离小于5厘米或经骶后路局部切除息肉距肛缘的距离6~9厘米;息肉位于腹膜反折以上的可行肠壁切除或肠段切除。

3、息肉病:可根据情况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结肠次全切除、盲肠直肠吻合;结肠全切、回肠贮袋直肠吻合术。

对于手术切除的息肉,应常规送快速病理检查,根据快速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进一步处理。

肠息肉患者术后饮食注意事项

1、做完肠道息肉切除手术后患者是需要禁食一段时间的,需等到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以后才可以饮水,不过不要一次喝很多,每次4~5汤匙,2小时一次。

2、如果您在喝少量的水之后没有什么感觉的话,次日可以吃少量流质食物,不过也不要吃多,一次50ml~80ml。

3、到了术后第三天就可以吃全量流质了,每次100~150ml,一天可以吃5-7餐,这样可以减轻胃部的压力。可以多吃不胀气,不太甜的食物,比如鸡蛋汤、米汤、菜汤、藕粉等。吃完饭患者可以平卧20~30分钟。

4、术后两周就可以吃一些半流质食物了,最常见的有稀饭、面条以及馄饨,也是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的,另外还要多补充人体内需要的蛋白质。

5、等到肠道息肉患者出院后就可以吃软饭了,吃的食物一定要是容易消化,不要吃一些生冷坚硬的食物,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术后3-6个月视自己的身体状况恢复到普通饮食。

肠息肉患者要注意术后饮食注意事项就是上面的这五点了,希望大家看完这些之后可以注意这些事项,这样您恢复的速度就会快一点,当然所受的痛苦也会少很多,这对于结肠炎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大家在平时也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吃得清淡一点。

息肉恶变的处理原则

1、对局限于粘膜层的原位癌:采用局部切除即可。

2、息肉恶变:癌变侵及粘膜及粘膜下层,尚未穿透粘膜下层时,可采用局部切除,术中切除标本送快速病理检查,术后注意定期复查。

3、浸润癌:癌变穿透粘膜下层时,处理意见不一。

息肉癌变时有下列四项特征者,可行局部切除:1肠镜和病理学检查均证实息肉完全切除;2癌细胞分化好;3切缘无癌;4无血管及淋巴管受累。

息肉癌变时有下列四项之一者,需行肠切除术:1带蒂息肉头部有浸润性癌且分化差;2癌细胞侵入粘膜下淋巴管或静脉;3切缘有癌;4广基息肉的浸润性癌。

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应该予以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息肉,也是临床绝大部分息肉,主要根据是否有癌变倾向决定治疗方法。

一般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应该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则无需特殊治疗,观察随访就可以了。

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

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很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且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约为10%。

大肠息肉可单发,也可多发。当息肉数量很多,超过100枚以上时,称为大肠息肉病。

大肠息肉常隐匿起病。常见信号主要有4个:

①大便带血

不少饮食起居不规律、大便秘结的青年人常有大便带血,若自我药疗1周后还有出血,或用药好转后,症状常有反复,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②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

若发现大便变细、有凹槽、有黏液,原本一天一次大便,现在变为两三天一次或一天两三次,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③便秘和腹泻

长期腹泻和便秘的病人,若药物疗效不佳,就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大肠息肉可能。

④腹痛

有长期腹部隐痛者应行肠镜检查,在排除大肠息肉后,再进行对症处理。

区别肠息肉和大肠腺瘤

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肿瘤性息肉(又称大肠腺瘤)。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而大肠息肉和大肠腺瘤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息肉≠腺瘤,大肠息肉是指自黏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可以带蒂或不带蒂。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肿瘤性息肉,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

其中,肿瘤性息肉占70%-80%,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它们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不大。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