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肾衰竭的治疗和预防 肾衰竭的原因
2023-07-17 08:24:51 责编:小OO
文档


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肾脏的健康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健康!但是很多人都会遇到肾衰竭的情况,你们知道肾衰竭的原因是什么吗?肾衰竭的症状都有哪些呢,生活中该怎么安排患者的饮食呢,下面就来看看小编搜集的这些肾衰竭饮食吧!

目录

1、肾衰竭的介绍 2、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3、早期肾衰竭的“四大症状” 4、哪些人容易患上慢性肾衰竭

5、慢性肾衰竭的护理有哪些 6、如何鉴别急性肾衰竭

7、肾衰竭容易引起贫血的原因 8、肾衰竭者饮食的四大禁忌

9、肾衰竭应该要如何预防

肾衰竭的介绍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肾衰竭可分为急性肾衰竭及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的病情进展快速,通常是因肾脏血流供应不足(如外伤或烧伤)、肾脏因某种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损或是受到毒物的伤害,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产生。而慢性肾衰竭主要原因为长期的肾脏病变,随着时间及疾病的进行,肾脏的功能逐渐下降,造成肾衰竭的发生。

病因

1.急性肾衰竭

通常是因肾脏血流供应不足(如刮伤或烧伤)、肾脏因某种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损或是受到毒物的伤害,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产生。

2.慢性肾衰竭

因为长期的肾脏病变,随着时间及疾病的进行,肾脏的功能逐渐下降,造成肾衰竭的发生。

分类

1.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的病情进展快速,通常是因肾脏血流供应不足(如刮伤或烧伤)、肾脏因某种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损或是受到毒物的伤害,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产生。

2.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缓慢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最后导致尿毒症和肾功能完全丧失,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生化内分泌等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从原发病起病到肾功能不全的开始,间隔时间可为数年到十余年。

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1.少尿期

病情最危重阶段,内环境严重紊乱。患者可出现少尿(<400ml/日)或无尿(<100ml/日)、低比重尿(1.010~1.020)、尿钠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严重患者可出现水中毒、高钾血症(常为此期致死原因)、代谢性酸中毒(可促进高钾血症的发生)及氮质血症(进行性加重可出现尿毒症)等,危及患者生命。此期持续几天到几周,持续愈久,预后愈差。

2.多尿期

少尿期后尿量逐渐增加,当每日尿量超过500ml时,即进入多尿期。此后,尿量逐日成倍增加,最高尿量每日3000-6000ml,甚至可达到10000ml以上。在多尿期初始,尿量虽增多,但肾脏清除率仍低,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仍存在。约4~5天后,血清尿素氮、肌酐等随尿量增多而逐渐下降,尿毒症症状也随之好转。钾、钠、氯等电解质从尿中大量排出可导致电解质紊乱或脱水,应注意少尿期的高峰阶段可能转变为低钾血症。此期持续1~2周。

3.恢复期

尿量逐渐恢复正常,3~12个月肾功能逐渐复原,大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只有少数患者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明显贫血,为正常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血小板降低,细胞沉降率加快。

2.尿常规检查

随原发病不同而有所差异。其共同点是:

①尿渗透压降低

比重低,多在1.018以下,严重时固定在1.010~1.012之间,作尿浓缩稀释试验时夜尿量大于日尿量,各次尿比重均超过1.020,最高和最低的尿比重差小于0.008;

②尿量减少

多在每日1000ml以下;

③尿蛋白定量增加

晚期因肾小球绝大部分已损伤,尿蛋白反而减少;

④尿沉渣检查

可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颗粒管型,蜡样管型最有意义。

3.肾功能检查

各项指标均提示肾功能减退。

4.血生化检查

血浆中白蛋白减少,血钙偏低,血磷增高,血钾和血钠随病情而定。

5.其他检查

X线尿路平片和造影、同位素肾图、肾扫描、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等,对于病因诊断有帮助。

治疗

1.病因治疗

治疗造成肾衰竭的原因如血液供应不足或有失血情况时,就会给予患者补充失去的体液及水分;若是有感染时则针对感染做进一步的治疗。

2.肾脏功能方面

因肾脏已失去功能,所以医师会暂时利用透析治疗的方式(即俗称的洗肾),协助排除体内毒素及废物;急性肾衰竭患者若未获得适当的治疗或无法控制,让疾病由急性演变成慢性肾衰竭时,就可能因尿毒症而必须终生透析。

透析是指通过过滤,有选择地排除血液中的某些物质。也就是说,通过人工途径将病人在肾衰竭后体内堆积的有毒废物,水和盐分排除掉,使病人的身体状况恢复到健康状态。目前采用的透析形式有两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是用一种特殊的机器代替肾脏的功能。腹膜透析是用人体的腹膜充当过滤器,排除体内毒素。

3.饮食方面

饮食控制,对肾衰竭的患者而言,因肾功能受到破坏,食物在吃进体内后,所产生的毒素及废物,无法正常的排出体外,因此在饮食上就必需特别注意,避免造成身体负担。

4.肾移植治疗

有些末期肾衰竭患者,需要长期做透析治疗时,在患者本身条件适合时,肾脏移植(换肾)可以为患者带来较佳的生活品质;但换肾是个大工程,虽然目前的医疗技术已相当好,仍需做很多事前的评估,才能提高换肾成功的机率。

肾脏移植是指通过手术,将器官捐献者的肾脏移植到接受移植的病人体内的过程。肾脏的可能来源:家人、配偶、密友或者脑死亡并且生前签字同意捐献器官的人。当然,最匹配的肾脏通常来自接受移植者的兄弟姊妹,因为他们的基因配合的可能性最大。

肾脏移植是目前治疗肾脏衰竭最好的方法,因为移植到病人体内的肾几乎可以完全代替已衰竭了的肾脏功能,让病人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早期肾衰竭的“四大症状”

肾衰竭的症状,很多疾病在发病前都有一些症状,及时治疗有助于康复,全球医院网的专家告诉你,要注意肾衰竭,肾衰竭的症状有哪些。

1、困倦、乏力症状

肾衰竭早期症状中最早的表现,但最容易被忽略,由于惹起困倦、乏力的缘由的确太多了。特别是那些在事业上“全力搏杀”的人,大多将之归咎于工作慌张和劳累。若稍加休息而症状好转,则更易被忽视。

2、呈现高血压症状

由于肾脏有排钠、排水的功用,肾功用受损时体内会发作钠和水的蓄留,另外,此时肾脏会分泌一些升高血压的物质。因此,肾衰竭病人早期会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若有高血压加之凝血机制差易致鼻或齿龈出血,要惹起留意。

3、面色泛黄症状

肾衰竭症状,这是由于贫血所致,由于这种表现发作和展开十分缓慢,因而在一段不太短的时间内不会呈现明显的“反差”,就像人们在早晚见面难以发现各种缓慢展开的变化一样。

4、浮肿症状

这是一个比较易发觉的现象。是因肾脏不能肃清体内多余的水分而招致液体滞留在体内组织间隙,早期仅在踝部及眼睑部浮肿,休息后消逝,若展开到持续性或全身性浮肿时,已病不轻矣。

肾衰竭全程症状表现

肾衰竭分为初期、中期、末期三种,由于初期肾衰竭没有明显的表现症状,因此会被患者忽视,等到病情恶化后才会发现。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肾衰竭的症状,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

一、肾衰竭前期

肾衰竭患者表面没有特殊症状,肾功能异常只能通过医院检查发现。

二、肾衰竭中期

检查肾衰竭病人的血常规,尿素氮指标高,肾衰竭患者可能有轻微的症状。在此阶段,对肾衰竭患者而言,由于夜间肾脏不能像正常那样从尿中吸收水分而浓缩它,因此病人可能需要在夜间多次排尿、影响夜间睡眠。这在临床上即是肾衰竭患者的尿频、夜尿增多症状出现。同时,肾衰竭患者多伴发有高血压、水肿症状,因为肾衰竭患者其肾脏不能排出过多的盐和水。高血压又可导致肾衰竭患者发生中风和心力衰竭等症状。

三、肾衰竭后期

肾衰竭患者疾病未能有效控制,随着病程的迁延,肾衰竭病人血液中有毒物质不断增加,使得患者出现身体虚弱、易疲劳和反应迟钝等症状。后期肾衰竭患者,症状的出现也可发生在皮肤系统。随着有毒物质的逐渐增加,患者则可能出现肌肉和神经症状,包括肌肉抽搐,肌肉无力和痉挛等。此时,肾衰竭的病人常会发生胃肠道溃疡及出血。

慢性肾衰竭的常见症状

近年来,科学越来越先进,对动物构造的研究和生物学技术也越来越深入。专家一致认为,出现慢性肾衰竭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那么出现慢性肾衰竭有哪些早期症状呢?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下。

慢性肾衰竭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只有当肾脏即使全力以赴也不足以维持人体所需时才会出现尿毒症的表现。肾衰竭用中医如何医治。尿毒症可牵连到多个器官、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胃肠道等都可受累,而且症状也比较复杂。

尿毒症患者最早感觉的不适是不想吃饭、肚子不舒服,之后出现恶心、呕吐、口腔溃烂、嘴里有一股尿臭味,甚至出现消化道大出血。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感觉疲乏、精神萎靡、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四肢发麻、皮肤发痒等,晚期患者还会出现嗜睡、烦躁、抽搐、昏迷等症状。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它通常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损害及进行性恶化的结果,最终将导致尿毒症。许多患者由于起病隐匿,或忽视了基础疾病的治疗,至肾衰晚期才来就诊,此时双肾功能已基本丧失,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需行透析或肾移植等替代治疗,不仅医疗费用昂贵,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及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广大慢性肾衰竭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哪些人容易患上肾功能衰竭呢?

哪些人容易患上慢性肾衰竭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有多种类型,其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最为常见。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确切病因仍不明,起病隐袭,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可出现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并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病情时轻时重,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

2.糖尿病和肾病患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人民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人数近几年迅速增加。在糖尿病的众多并发症中,肾脏损害是广大医生及患者最容易忽视的。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在患糖尿病5年以上其发病率较高,表现为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功能增加,由尿中微量蛋白增多至大量蛋白尿,血肌酐升高,肾功能减退等,终至终末期肾衰竭。大多数患者待出现尿检异常,浮肿或血肌酐明显升高时才到肾科就诊,此时已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此,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这一阶段进行积极的治疗,控制血糖,减少蛋白尿,降低血压,保护肾功能,延缓肾功能恶化殊为重要。

3.高血压肾病患者

同糖尿病一样,高血压病患病率自八十年代以来亦呈迅速上升趋势,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越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人们都知道高血压会引起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其实持续的血压升高会加重肾脏负担,引起肾脏损害,早期出现夜尿增多,继之出现蛋白尿,肾功能进行性损害,血肌酐升高,最后进入肾功能衰竭。因此,我们在严密监测血压的同时,要定期行尿液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及早发现肾脏损害,及早进行治疗。

4.多囊肾患者

多囊肾是一遗传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幼年时肾脏体积常保持正常大小或略大,偶可发现小囊肿,随着年龄增长囊肿数目及其大小均增大,病程进展缓慢,大多数患者到40岁以后才出现症状,表现为腰腹部隐痛不适,血尿,蛋白尿,血压升高,最后进入肾衰期。

5.梗阻性肾病患者

尿路梗阻尿液排泄障碍所引起的肾损害称为梗阻性肾病。其常见的病因为泌尿系结石,中老年人的前列腺增生肥大等。尿路梗阻持续不解除,将引起不可逆的肾功能损害及肾实质破坏,最后将导致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衰竭的护理有哪些

慢性肾衰竭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所以此病一定要提早预防,提早发现,提早治疗,这样才能减少患者的伤害。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慢性肾衰竭的护理有哪些呢?

一、保持口腔清洁

患有慢性肾衰竭应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茶水漱口,减少口腔异味。早晚刷牙,牙刷选用软毛刷,防止牙龈出血。

二、加强皮肤的护理

加强皮肤护理,每天用温水擦洗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涤用品,如肥皂、洗衣粉等。禁止用手抓挠皮肤,以免划伤皮肤引起感染。

三、保持大便通畅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进餐中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必要时遵医嘱用缓泻剂。

四、居住房间保持清洁

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居住房间应保持清洁,空气要新鲜,每天开窗通风,避免对流风。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五、适量的运动

为了能更好的保护残存的肾功能,慢性肾衰竭患者不能参加剧烈运动,但是也不要绝对的卧床休息,可适量的运动。

急性肾功能衰竭可以根据原发病史,少尿和尿改变的特点作出诊断。但需与功能性(肾前性)少尿相鉴别,上述血、尿检查可资鉴别,但在实际工作中,多借助液体补充或甘露醇液体、速尿利尿试验来协助判定。在30-40min内静脉输入10%葡萄糖500ml,如尿量增加(>39-50ml/h),系功能性少尿(有心功能不全者忌用该法);如血容量不足已纠正或无尿路梗阻者,可以用20%的甘露醇液体100-125ml静脉注入,15min注完,或静注速尿80-320mg,若2小时内尿量仍<40ml,则可认为急性肾衰已形成。有条件者,应作中心静脉压测定,如<588.42pa,应先补足血容量,才可注射甘露醇或速尿。

如何鉴别急性肾衰竭

(一)肾后性肾衰竭

常突然无尿,去除梗阻因素后病情好转,尿量迅速增多。B超显示两肾增大和肾盂积水。尿路平片可以发现结石阴影,肾影增大。如肾影缩小应考虑慢性肾病,15分钟不下降,快速补液和使用甘露醇尿量不增加提示梗阻。

(二)肾前性氟质血症

肾脏低灌流可发生肾前性氮质血症,和急性肾衰竭(ARF)鉴别见前。

(三)肾实质性

急性肾衰竭主要有急性间质肾炎,急性肾小球病变,肾血管炎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加重。

导致急性肾衰竭的是什么原因

“肾衰”就是肾功能衰竭。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具有排泄体内代谢产物、药物、毒物和解毒产物,以及调节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功能。此外,肾脏还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重要激素,借以调节机体重要生理功能。因此肾脏是一个多功能器官,它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时,人体内环境就会发生紊乱,其主要表现为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尿量和尿质的改变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而慢性肾衰(CRF)俗称尿毒症,是所有肾脏疾病的终末期状态,过多的毒素和水分在体内的积聚导致患者最终死亡。

你的肾脏会由于一种或多种原因而突然停止运转。一般而言,其主要原因有三种:有毒物质,对药物的免疫反应,以及诸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等感染或疾病,均能够严重损害肾脏到足以使它发生衰竭的地步;严重灼烧伤时的血压突然降低、严重出血(例如受到压榨性外伤)、或是心脏病大发作,都会导致供血失常,因而损害了肾脏;最后的一个原因是泌尿道某处发生阻塞,使尿流突然并完全受阻。

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会使你的肾脏无法产生尿液,因而造成废物产品在血液中累积。你体内的水分也无法再有效排出,于是产生积水现象。最后,在正常情况下,由肾脏随时加以调整的体内化学物浓度也发生危险的平衡失调。

急性肾衰竭轻度发作的情形很常见,但是较严重的急性肾衰竭(例如由肾小球肾炎引发的急性肾衰竭)则极为少见。

有哪些症状? 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你的排尿量比平常少,每天排尿可能还不到半公升。在很短的时间内,你会丧失食欲,恶心感愈来愈严重,并且开始呕吐。如果未能及时加以治疗,嗜睡、精神错乱、痉挛及昏迷等症状就会发生。在大多数情形下,造成急性肾衰竭的症状,在最初时会较肾衰竭本身躯症状更为明显。

有哪些危险? 急性肾衰竭是一种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疾病,其危害要看造成肾衰竭的潜在病因严重程度而定。即使是使用人工肾脏机器来作治疗,患者也不见得一定会复原。

应该如何处理? 如果你有急性肾衰竭,你就急需住院接受治疗,最好是住进有肾病特殊治疗单位的医院。如果引起急性肾衰竭的原因不明,你可能必须接受包括血液及尿液采样检查、静脉肾孟照像检查以及肾脏活组织采样检查等一系列诊断检查。

如何治疗? 如果急性肾衰竭是严重出血或心脏病发作所造成,通常都需要接受紧急治疗。治疗的形式规情况而定。如果诊断检查显示造成急性肾衰竭的原因是阻塞,你可能需要接受腹部手术将阻塞排除。如果肇病的原因是肾脏本身的疾病,即使引起肾衰竭的基本原因获得成功的治疗,但肾脏仍继续受到严重的损害(此情形经常发生),治疗的方法就有所不同了。

例如,以从静脉点滴血液或血浆,或者再加上使尿量增多的利尿剂,以及其他使你的肾脏恢复正常功能的药物。在某些情形下(例如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使用特殊有效的药物来治疗。在另一些情况下,医生就可能会用人工肾脏机器来取代你肾脏的功能,直到你的肾脏恢复正常功能为止。这种治疗法名叫透析法。透析疗法无痛苦,但是如果你有急性肾衰竭疾病,你可能必需在肾脏功能恢复正常之前住院数周。

在你接受治疗期间,你可能需要一种高热卡低蛋白质的特别饮食,而每天所饮用的液体,不得超过半公升)。这种饮食可使你的肾脏(或人工肾脏)的工作量减到最少。

肾衰竭容易引起贫血

肾衰竭和贫血有关系吗?专家表示,其实,与其说是贫血引起肾衰竭,更科学的说法是肾衰竭引起贫血,也就是说,肾衰竭容易引起贫血。

因为肾脏的固有细胞损伤后,释放一系列致肾毒性炎性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激活成纤维细胞转化成肌成纤维细胞,造成肾脏内胶原合成与降解功能的失衡,最终促使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在肾脏组织内积聚,就会引起贫血,所以肾衰竭容易引起贫血。

肾衰竭容易引起贫血的原因

1、肾脏萎缩,分泌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就差。

2、尿毒症期,体内的毒素抑制了骨髓的造血功能。

3、慢性肾衰患者多有厌食、呕吐等症状,从食物中摄取铁质、叶酸及蛋白质减少,使造血原料供应不足。

4、慢性肾衰可导致凝血障碍,引起皮下、鼻、消化道出血及月经过多,加上血液透析与频繁抽血化验,更加重了贫血症状。

温馨提醒

如果贫血患者经过膳食调理,根除了失血原因并进行正规的补铁治疗一个月后,症状仍无显著改善时,应想到是否为肾性贫血,并要认识到肾衰竭容易引起贫血,积极做好贫血的预防方法,治疗贫血。

肾衰竭患者的饮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肾衰竭的危害很大,肾功能的破坏,全身各部位都会受到影响,因此肾衰竭患者更要注意饮食,吃进体内的食物产生的毒素以及废物,是无法正常排出体外,会给身体带来负担。下面为大家介绍肾衰竭患者饮食上需要注意的5点。

肾衰竭患者饮食需要注意

1、钾的摄取

体内钾的堆积会造成肌肉无力,肾衰竭检查严重者更会引起心率不整,进而造成心脏衰竭的产生。

2、磷的摄取

因体内过高的磷会造成钙质的流失,因此医生会利用药物来协助控制血液中的磷含量,防止骨质疏松的产生。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