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群殴法律怎么判?怎么赔偿?
2023-09-22 21:42:06 责编:小OO
文档


群殴法律判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轻微伤可处拘留和罚款,轻伤可判刑;聚众斗殴可判刑,致重伤或死亡则刑罚更重。群殴赔偿:根据《最高人民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解释》,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群殴后果严重,不仅可能失去自由,还需承担经济赔偿和家庭痛苦。因此,群殴行为应避免,轻则行政处罚加民事赔偿,重则刑罚严厉。

法律分析

一、群殴法律怎么判

1、轻微伤、轻伤

相关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多次聚众斗殴的;

(二)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

(三)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

(四)持械聚众斗殴的。

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2、重伤、死亡

相关规定:《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可见,若是轻微伤,定性为民事案件,后果相对较轻;若是轻伤,则有可能被定性为刑事案件;若是重伤、死亡,则是刑事案件,后果相当严重。

二、群殴怎么赔偿

相关规定:《最高人民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的规定,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

可见,群殴不仅会让人有可能失去自由,同时钱袋子也要受罪,家人也要为此担惊受怕。群殴不可取,轻则行政处罚加民事赔偿,重则用不见天日。

结语

群殴行为的法律判罚根据伤害程度而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轻微伤和轻伤者将面临拘留和罚款,情节较轻者可能只面临罚款。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与者可能面临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对于重伤和死亡的情况,根据《刑法》,犯罪者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刑罚,包括长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在赔偿方面,根据最高人民的解释,人身损害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必要的营养费等。因此,群殴行为不仅会导致法律处罚,还可能给施暴者和其家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我们应该坚决反对群殴行为,避免其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条 社区矫正对象殴打、威胁、侮辱、骚扰、报复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和其他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及其近亲属,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四条 在水事纠纷发生及其处理过程中煽动、结伙斗殴、抢夺或者损坏公私财物、非法他人人身自由,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四章 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第三十九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有人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应当立即向机关报告。机关接到报告或者发现有上述情形的,应当及时依法查处;对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未成年人,应当立即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