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见知网络解释是什么
2023-07-16 18:03:13 责编:小OO
文档


见知的网络解释是:见知见知为人所知。清侯方域《管夫人画竹记》:“而天下之文雅鉴赏者,固虽欲观之,而秘阁禁严,不能到也,是终无由见知于世也。”。

见知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见知详细内容】

1.见而知之。2.谓明见明知,并不隔膜。3.受到知遇。4.为人所知。见知[jiànzhī]⒈见而知之。指同时代的事,以别于后代对前代事的“闻而知之”。语本《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⒉谓明见明知,并不隔膜。⒊受到知遇。⒋为人所知。⒌见“见知法”。

二、基础解释

1.见而知之。2.谓明见明知,并不隔膜。3.受到知遇。4.为人所知。

三、综合释义

见而知之。指同时代的事,以别于后代对前代事的“闻而知之”。语本《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於汤,五百有餘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清颜元《存学编·总论诸儒讲学》:“其效使见知闻之者,知尊慕孔孟,善谈名理,不作恶,不奉释老名号。”谓明见明知,并不隔膜。《韩非子·难一》:“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见知不悖於前,赏罚不弊於后,安有不葬之患。”受到知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汾水》:“飞廉以善走事紂,恶来多力见知。周武王伐紂,兼杀恶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逢原》:“王逢原见知王荆公,一时附丽之徒,日满其门,进誉献諛,初不及文字间也。”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元子》:“嵩阳守重庆,铜梁大司马张襄宪公佳胤以童子见知,爱如己子。”为人所知。清侯方域《管夫人画竹记》:“而天下之文雅鉴赏者,固虽欲观之,而祕阁禁严,不能到也,是终无由见知於世也。”见“见知法”。

四、汉语大词典

(1).见而知之。指同时代的事,以别于后代对前代事的“闻而知之”。语本《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馀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清颜元《存学编·总论诸儒讲学》:“其效使见知闻之者,知尊慕孔孟,善谈名理,不作恶,不奉释老名号。”(2).谓明见明知,并不隔膜。《韩非子·难一》:“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见知不悖于前,赏罚不弊于后,安有不葬之患。”(3).受到知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汾水》:“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多力见知。周武王伐纣,兼杀恶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王逢原》:“王逢原见知王荆公,一时附丽之徒,日满其门,进誉献谀,初不及文字间也。”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刘元子》:“嵩阳守重庆,铜梁大司马张襄宪公佳胤以童子见知,爱如己子。”(4).为人所知。清侯方域《管夫人画竹记》:“而天下之文雅鉴赏者,固虽欲观之,而秘阁禁严,不能到也,是终无由见知于世也。”(5).见“见知法”。

五、关于见知的成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  知人知面不知心  见神见鬼  见其一未见其二  

六、关于见知的诗词

<<《闻知·神知不在见知闻》>>  <<《次韵谢史提干见知》>>  <<《送李之纯·邂逅当年最见知》>>  <<《咏鹰(越归南唐,初投鄂帅张宣,久不见知,》>>  <<《秦系顷以家事获谤因出旧山每荷观察崔公见知…诗以赠之》>>  <<《致中手谈见知胡漳州而奇仲未有定论》>>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见知的详细信息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