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鹤虱是什么鹤虱的功效与作用
2023-07-17 05:33:30 责编:小OO
文档


鹤虱用于蛔虫、绦虫、饶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中药大辞典》:鹤虱

【药材名称】鹤虱

【拼音】Hè Shī

【别名】鹄虱(《唐本草》),鬼虱(《本草崇原》),北鹤虱(《中药志》)。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晒干,除去皮屑,杂质。

【生境分部】主产河南、山西、贵州。陕西、甘肃,湖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呈圆柱状,细小,长约3~4毫米,宽不达1毫米,无毛,表面黄褐色,有多数纵棱及沟纹,顶端收缩呈线状短喙,先端有灰白色的环状物。横断面类圆形,种仁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微苦,尝之有粘性。以粒匀、充实、尝之有粘性者为佳。

【性味】苦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昧苦,平,有小毒。"

②《纲目》:"苦辛,有小毒。"

③《医林纂要》:"苦辛,温。"

【归经】《木经逢原》:"入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杀虫。治虫积腹痛。

①《唐本草》:"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

②《日华子本草》:"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

③《开宝本草》:"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

④《本经逢原》:"善调逆气,治一身痰疑气滞,杀虫。"

⑤《岭南采药录》:"疗恶疮,解蛇毒,均捣敷。"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腹痛,为绦虫、蛲虫、蛔虫之驱除剂。"

⑦《药材资料汇编》:"治久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小儿疾病多有诸虫,腹中疼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无休止,亦攻心痛,呕哕涎沫,或吐清水,四肢羸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或寒或热,沉沉嘿嘿:胡粉(炒)、鹳虱(去土)、槟榔、苦楝根(去浮皮)各五十两,白矾(枯)十二两半。上为末,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服五丸,温浆水入生麻油一两点,调匀下之,温米饮下亦得,不拘时侯。(《局方》化虫丸)

②治蛔咬痛:鹤虱十两。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慎酒肉。(《古今录验方》)

③治大肠虫出不断,断之复生,行坐不得:鹳虱末,水调半两服。(《怪证奇方》)

④治齿痛:㈠鹤虱一枚,擢置齿中。(《纲目》)㈡鹤虱煎米醋漱口。(《纲目》)

【临床应用】治疗钩虫病:取鹤虱3两,洗净后水煎两次,药液混合浓缩至6O毫升(每10毫升相当原生药5钱),过滤,加少量白糖调味,成人每晚睡前服30毫升,连服两晚。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观察57例,治疗后15天复查大便,钩虫卵阴性者45例,阳性者12例,阴转率79%。治疗前合并蛔虫感染31例,治疗后复查大便,结果有19例蛔虫卵阴转。说明鹤虱亦有驱蛔作用。少数病例服药后数小时或第二天有轻微头晕、恶心、耳鸣、腹痛等反应,可自行消失。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某些地区作鹅虱使用者,尚有下列几种:

①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参见"鹤虱风"条)的果实。呈椭圆形,多已成两瓣,长约3~4毫米,宽1.5~2.5毫米,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顶端有残留花柱,基部圆形,偶有小果柄。果瓣背面隆起,有吐条突起的纵梭线,其上密生一列黄白色钩刺。接合面稍平坦,有3条纵脉纹,脉上有短柔毛。横切面略呈半圆形,每一棱线内方有1个,接合面有2个。种仁类白色,有油性。具特殊香气,味辛微苦。

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山西等地。

②华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窃衣的果实。呈椭圆形,药材多为分果,长3~4毫米,宽1.5~2毫米,表面棕绿色,黄棕色,顶端残留花柱,基部有小果柄,背面隆起,主棱稍突起,次棱及槽内密生钩刺;接合面凹陷成槽状,有1条脉纹。横切面呈半圆形,接合面处有2个,周边有4个。种仁类白色,显油性。具特殊香气,味微辣而后苦。

产湖南、广东、四川、广西等地。

③东北鹤虱,为紫草科植物东北鹤虱(又名:赖毛子)的果实。为4个直立的小坚果,全体呈卵状圆锥形,长2~3毫米,宽约3毫米,基部有小果柄。药材多为分开的小坚果,呈卵状三棱形,顶端尖锐,椭圆形,表面棕褐色,少数呈灰绿色,密布瘤状突起,腹面有线形突起的着生痕迹,背面边缘有2列钩刺,背面有小钩刺或无。果皮硬。种仁类白色,显油性。气微,味淡。

产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青海。

黑龙江地区尚以同属植物蒙古鹤虱的果实作东北鹅虱入药。性状与上种近似,惟背面边缘的钩刺为1列,背面通常无刺。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