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劳动合同缺失,维权难题
2024-04-17 14:04:52 责编:小OO
文档


劳动纠纷应先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再起诉。仲裁结果对诉讼无影响。劳动者可提供工作证、工资支付凭证、社保缴纳记录等证据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未签劳动合同时,可参考工资支付凭证、工作证、招聘记录等凭证确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需提供相关凭证,且负责举证责任。

法律分析

劳动纠纷只能先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再起诉。直接起诉不受理,仲裁结果对诉讼没影响。

1、公司不签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提供下列证明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或者向劳动局投诉: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其他。

2、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二条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考勤记录;

(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拓展延伸

劳动合同缺失引发的法律纠纷

劳动合同缺失引发的法律纠纷是指在劳动关系中,由于劳动合同的缺失或无效,雇主和雇员之间出现纠纷,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当劳动合同缺失时,双方可能无法明确权益和责任,导致工资支付、工作时间、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争议。此外,缺乏劳动合同也可能使雇主或雇员难以证明自己的权益,增加维权的难度。因此,当发生劳动合同缺失引发的法律纠纷时,双方需要寻求法律援助,通过起诉、调解等方式解决争议,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语

劳动纠纷处理的程序中,仲裁是第一步,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再向起诉。直接起诉是不受理的,而仲裁结果对诉讼没有影响。在劳动合同缺失的情况下,劳动者可以提供相关证据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或向劳动局投诉。这些证据可以包括工作证、服务证、工资支付凭证、社保缴纳记录、招聘登记表等。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合同缺失引发的法律纠纷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双方应寻求法律援助以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五条 【未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等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二条 【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二十六条 【劳动合同的无效】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确认。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