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民法典中侵占合法财产的如何认定
2024-04-06 08:17:45 责编:小OO
文档


民法典中侵占合法财产的认定及侵占罪构成要件。根据民法典规定,非法将他人合法财产占为己有可认定为侵占合法财产。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侵害他人财物所有权、非法占有并拒不交还,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法律分析

一、民法典中侵占合法财产的如何认定

民法典规定,财产权利是民事权利之一,合法取得财产具有财产权利,非法将他人合法财产占为已有就可认定非法侵占合法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百五十【国有财产的保护】国家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

第二百六十五条【集体所有财产保护及农村集体成员合法权益保护】集体所有的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其负责人作出的决定侵害集体成员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集体成员可以请求人民予以撤销。

第二百六十七条【私人合法财产的保护】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

二、侵占罪构成要件

1、侵害的客体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本罪的犯罪对象为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和埋藏物。

2、客观方面表现为将他人的交由自己代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拓展延伸

刑事法律中对侵占行为的定性与认定方法

在刑事法律中,对侵占行为的定性与认定方法是一个关键问题。侵占行为是指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其严重性不容忽视。为了确保公正和合理的判决结果,法律系统需要明确侵占行为的定性,并提供相应的认定方法。在定性方面,刑事法律将侵占行为视为一种犯罪行为,通常被归类为盗窃罪或财产侵占罪等。而在认定方法方面,法律依靠证据收集、调查取证、审查案件等程序来确定被告是否存在侵占行为。这包括收集被害人证词、物证、鉴定报告等,以及审查被告的供述和辩护意见。通过严格的定性与认定方法,刑事法律能够保护被侵占财产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结语

在民法典中,侵占合法财产的认定是根据财产权利的法律规定进行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非法将他人合法财产占为已有即可认定为非法侵占合法财产。国家对国有财产和集体所有财产也有明确的保护规定,禁止侵占、哄抢、私分、破坏等行为。而私人的合法财产也受到法律的保护,禁止侵占、哄抢、破坏等行为。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侵害他人财物所有权、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数额较大且拒不交还等。在刑事法律中,对侵占行为的定性与认定方法是关键,法律依靠证据收集、调查取证、审查案件等程序来确定被告是否存在侵占行为,以保护被侵占财产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家庭关系 第一节 夫妻关系 第一千零六十五条 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 第三百一十九条 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参照适用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买卖合同 第六百三十条 标的物在交付之前产生的孳息,归出卖人所有;交付之后产生的孳息,归买受人所有。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