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一是依法监督的原则。
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是和法律赋予的,离开了和法律的监督就失去了法律依据。监督的对象、内容、范围和方式都要严格符合和法律的规定,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对法定的对象进行监督。是否需要行使监督权,如何行使监督权都要以法律为准绳。只有坚持依法监督,监督才能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二是职权分工的原则,或者说是不包办代替的原则。
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要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就必须遵循规定的国家机关职权分工的原则。和有关法律在保证及其常委会统一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前提下,明确划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并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兼任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这样规定既可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能使国家机关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因此,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不允许侵犯和代替其他国家机关的职权,不能包办代替“一府两院”的工作。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责成“一府两院”予以处理解决,常委会不直接处理或办案。
三是监督大事的原则。
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主要应是涉及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重大问题。监督的内容应该是国家和地方事务中那些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事项。即工作监督要抓大事,法律监督要抓典型。如果事无巨细,样样都管,就容易干扰“一府两院”的正常工作。
四是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
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显著特点,是集体行使监督权。即监督意向的确定,监督行为的实施,监督结论的形成,都要按照法定程序,经过集体讨论,通过会议表决来决定。、常委会委员个人视察、调查只能提出意见和建议,或为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提供信息和建议。主任会议和常委会的工作机构也主要是为常委会的监督做必要的准备和组织协调、了解督办等工作,不能直接做出决定和进行处理,任何处理决定都由及其常委会集体做出。
五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
各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和它的工作人员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必须在同级的领导下进行。重大问题,必须及时向请示报告,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必须坚决执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