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探讨合同诈骗罪中实际履行的认定标准
2024-04-08 21:59:37 责编:小OO
文档


部分履约意在毁约或避免损失为民事欺诈,部分履约意在占有财物为合同诈骗,无履约仅欺骗对方为合同诈骗,部分履约但本意为诱使对方履约为合同诈骗,履约行为本意不在承担义务而在占有财物为合同诈骗。

法律分析

通过以下认定:

(1)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只履行一部分,如果其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旨在毁约或避免自身损失或由不可避免之客观原因造成,应认定为民事欺诈行为;

如果其部分履行意在诱使相对人继续履行,从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

(2)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

(3)有部分履约能力,同时亦有积极的履约行为,即使最后合同未能完全履行或完全未履行,一般应认定为民事欺诈行为。

但是,如果行为人的履约行为本意不在承担合同义务而在于诱使相对人继续履行合同,从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

拓展延伸

合同诈骗罪中实际履行的认定标准:法律界的争议与实践经验

在合同诈骗罪中,对实际履行的认定标准存在着法律界的争议与实践经验。认定实际履行是否达到合同诈骗罪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首先,要考虑合同的约定内容,包括履行义务的明确程度和双方的诚实信用原则。其次,要考虑实际行为是否与合同约定一致,是否具备欺诈性质,以及是否对对方造成了经济损失。此外,还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和过失程度。在实践中,通常会结合证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进行综合评判。然而,由于不同案件的具体情况各异,法律界对于实际履行的认定标准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结语

在合同履约行为中,欺诈和诈骗的认定需要考虑行为人的履约意图和行为的真实性。无论是行为人部分履约后意在毁约或占有对方财物,还是通过欺骗手段使对方单方履约并占有财物,都应被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然而,对于实际履约的认定标准仍存在争议,需要综合考虑合同约定、行为的欺诈性质、对方的经济损失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和过失程度等因素。在实践中,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判,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积累实践经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