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家人犯罪知情不报犯法吗
2023-10-08 16:33:24 责编:小OO
文档


家人犯罪知情不报是否犯法需要根据情况判断,具体如下:
1、如果只是知情不报,并没有帮助罪犯逃跑或帮其隐藏证据,此时不犯法;
2、如果知情不报且为罪犯提供隐藏的地点和出逃资金,导致严重后果的属于犯法行为。
窝藏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区别如下:
1、对象不同。窝藏罪的对象,是人、自然人。包庇罪的直接对象,是罪、自然人犯的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对象,是犯罪主体的犯罪所得。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与窝藏、包庇罪的主观心态均为“明知”,但“明知”的内容不同,前者要求“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后者则要求“明知”是犯罪的人;
2、犯罪目的不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主观上多出于帮忙、牟利、贪便宜等心态,窝藏罪行为人的目的则着眼于意图使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
窝藏、包庇罪的构成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窝藏、包庇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
3、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正常的刑事诉讼活动;
4、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窝藏或包庇犯罪人的行为。
综上所述,窝藏罪行为指向的对象为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如果知情不报,也会被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
【窝藏、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