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的判决双方当事人可以不到庭审现场,可以委托一至两名代理人代为诉讼。合适的代理人可以是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单位或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对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一般来说,除非认为不宜当庭宣判,否则应当当庭宣判。而对于适用普通程序的民事案件,一般会选择择日宣判。
法律分析
民事案件判决双方当事人可以不到庭审现场。
民事案件双方当事人,可以分别委托一至两名代理人诉讼,打官司可以不出庭。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民事诉讼宣判当天不开庭是否合法
对于民事、行政案件,初审一般都要开庭审理,上诉时,二审认为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
第二审人民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和调查,询问当事人,在事实核对清楚后,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也可以径行判决、裁定。
民事诉讼开庭会宣判吗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除人民认为不宜当庭宣判的以外,应当当庭宣判。因此,只要法庭经过审理认为案件事实清楚,且没有不宜当庭宣判的情形存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一般都应当当庭宣判,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也可以当庭宣判。
一般的民事案件如果适用的普通程序,那么很少会当庭宣判的,基本上是择日宣判;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如有些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是存在当庭宣判的。
拓展延伸
民事纠纷宣判时,当事人是否需要亲自到庭?
当事人在民事纠纷宣判时,通常需要亲自到庭。的宣判是对案件的最终裁决,涉及当事人的权益和责任。当事人的亲自到庭可以确保他们了解宣判结果,并有机会提出异议或进行申诉。此外,到庭还可以展示当事人对案件的重视和合作态度,有助于法官对案件做出公正的判断。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身体状况不允许或有正当理由,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表出庭。总之,当事人亲自到庭有助于维护其合法权益,并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结语
根据《民事诉讼法》,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两名代理人出庭诉讼,打官司时不必亲自到庭。然而,当事人亲自到庭有助于了解宣判结果,并有机会提出异议或进行申诉。此举也展示了当事人对案件的重视和合作态度,有助于法官做出公正的判断。尽管如此,在特殊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表出庭。总之,当事人亲自到庭有助于维护其合法权益,并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 第十六条 人民审判下列第一审案件,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七人合议庭进行:
(一)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社会影响重大的刑事案件;
(二)根据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件;
(三)涉及征地拆迁、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
(四)其他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一章 审判组织 第一百八十三条 基层人民、中级人民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或者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但是基层人民适用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高级人民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或者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
最高人民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至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
人民审判上诉和抗诉案件,由审判员三人或者五人组成合议庭进行。
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应当是单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 第十五条 人民审判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
(一)涉及群体利益、公共利益的;
(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或者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
(三)案情复杂或者有其他情形,需要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的。
人民审判前款规定的案件,法律规定由法官独任审理或者由法官组成合议庭审理的,从其规定。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