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我国社区矫正的性质是什么
2023-10-15 12:23:11 责编:小OO
文档


法律分析:社区矫正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社区矫正具有刑罚执行性质,社会矫正是社区刑罚的执行,而惩罚性是刑法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刑罚执行活动的本质属性。社区矫正既然是社区刑罚的执行活动,其本质属性当然也是惩罚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社区矫正排斥对矫正对象的监督、教育。另一方面,社区矫正具有社会工作性质,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刑法执行方式的新型矫正方式,其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借助于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矫正犯罪人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矫正又具有一般社会工作的特点,这也是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其先进性之所在。社区矫正的社会性不仅在于其执行场所、执行主体的社会性,还在于这一制度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技术实施到犯罪矫治体系之中,协助罪犯或行为偏差者认清自我,改造或矫正行为模式,重建符合社会规范的生活方式,回归社会,并成为所在社会的一员。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 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第七十六条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第八十五条 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