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不当得利行为是否构成诈骗?
2023-10-15 17:07:13 责编:小OO
文档


法律分析:不当得利指的是在没有法律依据或道德约束的情况下,以不正当方式获取的利益。例如,虚构事实,误导他人,非法占有等。这种行为是否构成诈骗,需要具体分析其行为特征。如果该行为具备“欺诈”的特征,即有意识地误导他人,使其作出错误的决策,那么就可以认定为诈骗行为。如果没有欺诈特征,但是该行为导致了他人的损失,那么可以认定为“不当得利”。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虚构事实、隐瞒或者其他方式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六条: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财产,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当事人违反法律、行规的规定或者违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的约定,造成对方利益重大损失的,对方可以请求人民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注:如本文所示法律条款、判例等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法律意见或建议,具体问题需要咨询专业律师或相关法律机构。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