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申报个税里面的五险怎么填?
2023-10-01 16:17:29 责编:小OO
文档


法律分析:1.登录自然人电子税务局(扣缴端)。

2.选择综合所得申报。

3.选择正常工资薪金所得,点击填写。

4.在个税申报界面中找到本期专项扣除栏目。社保金额是允许税前扣除的,所以是扣除社保金额的工资.

如果是在工资薪金内扣除缴纳社保费用不需要交个税,缴纳保费是指社保还是保险费,不能在工资薪金内扣除后缴纳个税,可以在工资薪金内扣除缴纳社保的金额再计算个人所得税。收入额应该是实际应发工资一般来说,个税明细申报表,应该分成几项,收入总额,扣除社保和公积金,然后是应纳税所得额,然后才是扣除免征额3500之后的余额按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个税改革后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月度收入-5000元(起征点)-专项扣除(三险一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2、免征额。公众对"起征点"存在误解.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起征点"与"免征额"有着严格的区别:所谓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时不征税.一旦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或超过起征点时,则要就其全部的数额征税,而不是仅对其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所谓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减除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二者的区别是:假设数字为2000元,你当月工资是2001元,如果是免征额,2000元就免了,只就超出的1元钱缴税,如果是起征点,则是不够2000元的不用交税,超出2000元的全额缴税,即以2001元为基数缴税.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

第三条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规定的,依照制定的行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规相抵触的决定。

第四条 法律、行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法律、行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