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是否会因违约劳动合同而产生赔偿?
2023-11-23 08:42:49 责编:小OO
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提供专项培训并约定服务期的,劳动者违约需支付违约金,但不得超过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另外,劳动合同中可以约定竞业条款,解除或终止合同后,在竞业期内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不能约定违约金,但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时可能需要进行赔偿。

法律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

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除以上两种情形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不能约定违约金。当然,如果是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可能会根据规章制度进行赔偿。

拓展延伸

劳动合同违约是否会导致经济赔偿?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一旦发生违约行为,通常会导致经济赔偿的责任。违约方可能需要向受损方支付一定的赔偿金,以弥补其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具体的赔偿金额会根据合同条款、损失程度、违约行为的性质等因素来确定。常见的违约行为包括无故解雇、未支付工资、未提供合同约定的福利等。受损方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违约方可能不需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例如双方达成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因此,在劳动合同中遵守约定、避免违约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劳动合同的违约行为通常需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违约方可能需要向受损方支付一定的赔偿金,以弥补其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具体的赔偿金额会根据合同条款、损失程度、违约行为的性质等因素来确定。双方应遵守合同约定,避免违约行为的发生,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二条 【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五条 【未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等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二十六条 【劳动合同的无效】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确认。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