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一般纳税人企业出售专用设备一台,专用注明价款30万元,额为3.
2024-02-09 19:37:16 责编:小OO
文档


法律主观:

一般纳税人依照 税收规定选择简易计税办法时,适用3%或5%的征收率计税,这个时候,所开具的专用或者普通,就是选择3%的征收率。 除以下情形之外,按简易办法征税的均能开具专用: (1)属于一般纳税人的单采血浆站销售非临床用人体血液,可以按照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但不得对外开具专用; (2)纳税人销售旧货,应开具普通,不得自行开具或者由税务机关代开专用。 (3)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减按2%征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条例》第二条

法律客观:

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专用的管理制度。关于方面犯罪之所以十分突出,除了犯罪分子为追求巨额财富,而进行专用犯罪外,另外-个重要原因是存在一个很大的购买专用市场,使得犯罪分子为牟取巨额财富而伪造、出售、盗窃专用的犯罪活动十分猖狂,严重地干扰了税制政革,如果任其泛滥,财税改革就会有失败的危险。因此,必须加强管理,严历打击专用的购买市场。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专用或者伪造的专用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管理法规,非法购买专用或者购买伪造的专用的行为。 l、非法购买专用的行为 所谓购买,是指行为人以一定价格用货币或者其他利益从他人处换回专用的行为。 所谓非法购买,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有关专用购买规定的购买行为。为了加强对的管理,《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对的领购条件、程序及其发售的主体都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任何单位与个人都不得违反,否则即属非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有关规定,非法购买,主要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一是主体不合法的购买。除由税务机关审核确认为一般纳税人以外的任何单位与个人的购买,都不符合法定的条件,其购买不论采取何种手段都属非法。-般纳税人如果出现法定的购买阻碍事由,而采取欺骗手段购买,也属非法购买。所谓法定的购买阻碍事由,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向税务机关准确提供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应纳税额数据以及其他有关税务资料的;(2)私自印制专用,向个人或税务机关以外的单位买取专用,借用他人专用,向他人提供专用,未按有关规定要求填开专用,未按规定保管专用、未按照规定按月在《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栏目中如实填写购用、存废情况、未按规定接受税务机关检查等行为,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的;(3)销售的货物全部属于免税项目的。有上述三种情况之一的一般纳税人已经领购的,税务机关应当收缴其结存的专用。 二是手段不合法的购买,如果不按法律要求的程序购买,亦属非法购买。如提供的证件是伪造的、或行贿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而购买的,或不依核准的数量进行购买的,等等都属于手段不合法的购买。 三是从无出售权的单位与个人处购买,在我国,有权发售的唯一主体是税务机关,如果从税务机关以外的单位与个人处购买,也属非法购买。 2、购买伪造的专用的行为 此种行为,本质上亦是一种非法购买。其区别在于第一项行为的“非法购买”对象是伪造的、而后者则是真实的。判断是否属于“购买伪造的行为”,要依行为人主观上的确认而定,如果确认是伪造的而购买,即属本项意义上的购买,否则即属“非法购买”。明知伪造而购买,不论其手段与方式,亦不论从何人何处购买,都可构成本罪。所谓伪造、则是指依照专用的数额、式样、图案、色彩、结构等特征采取印刷、复制、石印、描绘、拓印等各种方法,非法制造专用的行为。通过伪造手段而产生的专用即属伪造的专用。 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依本节第21l条的规定,单位亦能成为本罪主体。单位犯本罪的,实行两罚制。 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只要行为人出于故意购买专用和购买伪造的专用就可以构成本罪,而不必要求主观上必须具有营利的目的。 根据最高人民《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专用犯罪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非法购买专用或者购买伪造的专用25份以上或者票面额累计达1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在没有新的司法解释前,应以此做为量刑的起点。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