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什么是劳动的主体?
2023-10-31 08:41:06 责编:小OO
文档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是指依据劳动法律和劳动合同,在用人单位从事劳动并获得报酬的自然人,用人单位则是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并对劳动者承担相关义务的相对方。用人单位的主要类型包括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

法律分析

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劳动关系所涉及的劳动者是指依据劳动法律和劳动合同,在用人单位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并获得报酬的自然人。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是成为劳动者的必备条件。用人单位则是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并对劳动者承担相关义务的相对方,主要类型有

(1)在中国境内依法核准登记的各种所有制性质、组织形式的企业。如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企业、乡镇企业等。

(2)依法核准登记的个体经济组织。即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

(3)依法成立的事业单位,包括文化、教育、卫生、科研等各种单位。事业单位在国家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有权使用劳动者。

(4)依法成立的国家机关。它们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也有权使用劳动者。

(5)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包括工会、妇联、研究会、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

拓展延伸

劳动的主体:权利与责任的界定

劳动的主体涉及到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与责任的界定。在劳动关系中,劳动的主体通常指的是从事劳动活动的个人或团体。个人劳动的主体可以是雇员、劳动者,或自主经营者等。团体劳动的主体可以是公司、企业、组织等。劳动的主体在劳动关系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如合理薪酬、工作条件、休假等,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履行劳动合同、遵守劳动法规等。权利与责任的界定需要根据具体的国家法律、劳动合同和相关规定进行,以确保劳动关系的公平和稳定。

结语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是指依据劳动法律和劳动合同,在用人单位从事劳动并获得报酬的自然人。用人单位则是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并对劳动者承担相关义务的相对方。主要类型包括各种所有制性质和组织形式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以及社会团体。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与责任需要根据国家法律、劳动合同和相关规定进行界定,以确保劳动关系的公平和稳定。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