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低碳经济淬炼纺织强国
2023-10-17 05:16:00 责编:小OO
文档


“十二五”开局之年行业转变增长方式核心议题
□ 顾庆良(东华大学纺织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国内某些部门以拉电限产、缩减产能,甚至民用能源等措施完成降排指标,显然误解了低碳经济的实质和真正意义。这既违背了低碳经济宗旨,更可能导致降低碳效率,丧失发展机遇,造成拖累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反结果。
▲发达国家早已过了纺织产业发展期,其纺织产业中占据研发、零售、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端,以服务产业为主,其单位产值碳排放当然要少。中国纺织一方面要承担降排的责任,通过产业升级向经济体高端转移;另一方面要争取发展权、生存权和碳排放权。
▲纺织企业低碳化战略的核心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低碳经济,满足消费者、企业、社会的共同利益。
中国纺织业在金融危机中受伤害最深,而今余波未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起。中国纺织一方面在后MFA(多纤维协定)时代继续接受转移而扩展全球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衰退,同时迎来时尚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创意经济和低碳经济等新经济的发展维度。
作为工业化的跳板、城市化的摇篮,纺织服装业最先也是最全面地实践全球化,这使得中国纺织承接世界最多的纺织加工制造,而制造、交通和城市生活是重要的碳排放源。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纺织在新一轮发展中必须抛开传统的“追底杀低”和以环境为代价的低水平规模扩张,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
拉电限产不治本
中国纺织面临低碳化两难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允诺的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一定要实践。中国纺织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碳排放的双重挑战。
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工业化、城市化的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耗型的制造业在这些国家。“中国制造”是一个典型,这种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决定了单位GDP能耗高,技术与资金短缺更不足以短时间根本改变碳能效低的现状。而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高度发达的经济使单位GDP碳排放低,但人均消费能源却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当低碳行为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时,往往市场失效,企业就会逆选择,这时将出现高碳高能耗企业打败低碳企业。纺织全球价值链是买家驱动的,中国纺织处于价值链低端且受制于国际买家,获取价值更多的后者更应承担减碳成本。因此,低碳经济需要有公平的环境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要将低碳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否则低碳愿景只是空想。
某些国际人士一味指责中国经济碳排放,片面歪曲中国纺织的现状;国内某些部门以拉电限产、缩减产能,甚至民用能源等措施完成降排指标,显然误解了低碳经济的实质和真正意义。这既违背了低碳经济宗旨,更可能导致降低碳效率,丧失发展机遇,造成拖累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反结果。
动态中寻求平衡
低碳经济倡导可持续发展
如果将低碳经济仅仅理解为不排碳或少排碳,这显然是曲解。
早期人类的排碳远低于自然界林火和火山爆发释放的温室气体;而蒸汽机的发明为工业提供了动力,助推了如珍妮纺纱机等纺织技术的革新和应用,火力发电更使得人类以更高的碳效率创造物质财富。即使在现在,大多数现有利用能源的技术和方法在没有更先进的替代之前,其效率仍是最高的。
问题并不是是否要用碳,而是如何合理用碳并保持和恢复环境的碳平衡。解决方案并不是不要工业化,不是停机关厂,而是找到替代的能源、技术和方法。关键是已发展的和发展中、未发展的国家地区的公平,同代人的公平,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公平,即全人类可持续发展。这才是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以期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率、高效益、高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和管理创新有效化解能源和资源制约,解决生存与发展、公平与效率之两难。
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哲学,是人类生存方法的根本转变,需要构建低碳的体系:全球各国间和国家内的低碳的社会经济关系,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产业关系,从自然到生产生活的碳循环体系。低碳经济还需要低碳机制:包括碳汇与碳补偿、碳交易、碳标识、碳成本的内部化和碳消耗、碳消费和碳足迹等的市场化减排激励约束。
因此,低碳不等于不排碳或少排碳,低碳不等于不消费,低碳经济需要的是碳平衡,低碳的目的和出发点是发展,而发展中求低碳的关键是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创新。
低碳纺织是在净低碳排放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优化纺织产业结构,改革纺织工艺流程,创造低碳新产品和拓展低碳纺织新领域,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观,以及纺织材料和产品的循环使用,实现高效率、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增长模式。
低碳纺织的基础是新能源开发、能源高效应用和减排技术。低碳纺织的出路是低碳产品和低碳市场的开发。低碳纺织的核心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创新和管理创新。低碳纺织体现的是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低碳纺织不仅要开辟产业本身的发展新路径,还将以新材料、新产品、新应用推进全球低碳经济。
反向思辨碳效率
借比较优势化成本为收益
发达国家早已过了纺织产业发展期,其纺织产业中占据研发、零售、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端,以服务产业为主,其单位产值碳排放当然要少。中国纺织一方面要承担降排的责任,通过产业升级向经济体高端转移;另一方面要争取发展权、生存权和碳排放权。
中国纺织的碳排放总量大,而碳效率很低。解决碳效率,即单位碳排放的高产出、高附加值、高生产率,不能靠削减表面总量。一刀切或强制性拉电限产不仅不能改善中国纺织的碳绩效,相反将导致生产力落后、低效率,更可能削弱产业整体竞争力、降低支持低碳的经济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碳补偿能力。
按“追底杀低”(race to the bottom)的传统发展模式无法解决两难困境。实践低碳纺织需要创新思辨。
首先,低碳既是成本也是收益,既是投入也有产出,既是产业挑战也是市场机会。低碳纺织将创造新产品、新产业领域和新市场,将塑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提升企业内涵。
其次,需要重新审视甚至纺织传统思维。为什么一定要深加工?浅加工是否可以高附加值和做到精良品质。为什么一定要长流程?短流程是否可以替代甚至达到更好的效率与效果。为什么一定要高指标?染色的不一致性,反机械的不可复制性常被作为独特的表现方法。为什么一定要同质批量化?彩棉和天然矿植物染料色谱少和差异大恰恰作为高品质和纯天然的标志等等。如天然染料的颜色不均匀或褪色,这些通常被认为有质量问题的地方,却被一些时尚名牌用以彰显其内涵与独特品位。
中国纺织具有许多竞争优势,应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也要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他国优势,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生产与物流配送中的浪费,提升碳效率。
酝酿新型增长点
积极治理“低碳纺织链”体系
低碳经济为传统纺织展示新的空间和领域,促生新增长点甚至新型产业。
可以是与纺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全新领域。纺织企业利用实物资本和智力资本优势,进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这将贡献于中国的低碳经济,也将反哺纺织产业升级。
可以将纺织材料、纺织技术应用于新的产业领域。如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用在交通运输工具轻量化、风能发电机叶片组件替代高能耗材料,提高性能,减少无效负荷。新型能源如燃料电池用纺织材料、柔性太阳能电池基材、环保和污水处理用过滤材料等,以及建筑物保温隔热、智能窗帘材料和道路建筑增强材料,以增加使用寿命、减少养护成本等。
也可以用创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应用低碳生产技术、染色技术、织造技术、再生技术、流程再造技术,如低强力纤维纺织造技术改造传统纺织;缩短流程,减少上浆退浆等高能耗高污染环节,提高纱线品质的短流程工艺;扩大其他天然纤维应用的技术,增加原材料的选择,减少对资源依赖;推广应用减排节能的印染技术,如喷墨印花、常温转移印花、常温染色的化学纤维;提高纺织机械精度,减少机件重量和机械摩擦,降低能耗;采用高效的降温和加热技术等。
随着全球消费者低碳意识的加强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低碳、环保、清洁、健康的产品将更受青睐。这为低碳纺织新产品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这类产品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碳排放最少的,甚至完全是一类新概念产品,如智能窗帘、调温服装、节能保温材料等。
所谓纺织的碳循环,即生产过程中的碳循环: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水的回用;纺织材料和产品的再生及循环使用;使用可再生的物质材料等;使纺织产业链融入“碳排放-碳吸收”的碳循环中,使纺织的生产、消费、流动融入大自然的碳平衡过程中。
在低碳价值链中,供应商、生产商、品牌商、贸易商、零售商乃至消费者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一些国际零售商标榜自己的产品是低碳的,然而却大肆压价,不愿让利给生产供应商,不愿帮助后者加大投入以减少排放,这种做法既虚伪又对生产商不公平。因此,必须构造低碳纺织链体系和机制。
低碳不是权宜之计
纺织企业主动构建战略框架
在“低碳经济”中,低碳不是权宜之计,纺织企业应主动筹划,视低碳战略为主动行为,其中包括:
将低碳作为企业的哲学,形成企业与顾客消费者共同的价值观和营销理念与祈求,塑造低碳、绿色的企业形象。
形成低碳的商业模式。从OEA-OEM-ODM-OBM的逐步升级,走向价值链高端;或通过电子商务构造新的商务平台和赢利模式,实现低碳化无纸交易,减少库存。
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总量低碳化;通过天然纤维和生物质可再生材料(如竹纤维、麻赛尔等)以及其他新材料的开发;通过低碳、节能、绿色、健康、可循环的纺织新产品开发,实现产品使用消费过程的低碳。
以健康、节俭、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引导市场,以碳足迹、碳标识强化低碳理念,以可循环、可回收标识和低碳公益活动体现企业思想。
减少纺织产品设计中的过度包装、过剩的质量、冗余的性能、不当的寿命、过度的使用维护成本。研究与开发节俭与美观的包装、适当的质量、符合需要的性能、合理的标准、顾客期望的消费寿命、经济的使用成本,可混搭互换的纺织服装时尚产品。
低碳化工艺技术通过效率和质量提高,降低单项产品与质量的成本;通过流程的缩减与工艺革新,如涡流纺、紧密纺;通过新型的印染工艺降能减排,如常温转移印花、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通过有色丝、天然有色纤维的使用而减免染色,用于伞面、装饰纺织、汽车内饰和高档服装面料等。
通过回水利用、动力热能和排放处理集成化,如新型锅炉、新能源(地热、风能、太阳能),推广节能灯降低碳排放,减少成本,增加收益。
此外还有数字化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如在线设计和打样,EDI和无纸化贸易,快速反应减少库存、剩货和缺货,数字化色彩系统,数字化柔性加工系统,精益化生产,敏捷销售,数字化仓库自动配送,电子标签和视频识别(RFID)技术提高配送效率,第三方物流,市场化的集约化排放和污染处理,开展清洁生产和低碳审计,建立资源和能源计量制度和标准规范等。
总之,纺织企业低碳化战略的核心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低碳经济,满足消费者、企业、社会的共同利益。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