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多家机构被警示,投资私募基金要会“防雷”
2023-10-27 12:43:58 责编:小OO
文档


今年以来,因为承诺刚兑、涉嫌虚假宣传等原因,已有多家私募基金被罚。记者提醒,如果存在明示保本保收益或通过宣传“预期收益”“预计收益”“目标收益”“业绩比较收益”及类似概念的私募产品,都属于违规,投资者需要警惕!

最近,一名浙江投资者在中泰证券购买5.5亿元私募基金产品疑似“触雷”亏钱。其中涉及的私募基金承诺刚兑问题、唯一持有人问题、涉嫌虚假宣传问题等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今年,各地证监局相继开展私募机构自查工作,已有多家私募基金被监管层处罚,仅5月份就有至少3家私募基金机构被出具警示函或罚款。投资者如何识别违规私募?购买私募基金时注意哪些事项?

三类处罚值得关注

在5月份至今陆续公布的几类案件中,违规信息披露、违规承诺保本、股东存在股权代持等问题成为焦点。

案例一:违规信息披露。5月27日,浙江证监局公示《关于对浙江普漫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显示,浙江普漫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开展私募基金业务中存在以下行为:一是存在未如实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大信息的情形。二是在私募基金募集过程中存在夸大宣传产品担保措施的情形。三是存在不公平对待投资者的情形。四是存在未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私募基金进行风险评级,并向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相匹配的投资者推介私募基金的情形。

根据相关规定,浙江证监局决定对浙江普漫斯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案例二:私募基金违规承诺保本。5月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四川监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四川昊宸发行的5只私募基金产品,均存在通过与投资者签署补充协议的形式书面承诺投资者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承诺最低收益的情形。

案例三:报送信息有误、股东存在股权代持。日前青岛证监局发布的《关于对青岛鼎和硕投资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监管措施的决定》显示,经过对青岛鼎和硕投资有限公司的现场检查,发现存在报送信息有误、股东存在股权代持等问题。

排排网合规部副总监温志飞认为,私募基金一般不允许公开宣传和保本承诺兑付,更不应该存在股权代持行为。相比较来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信息透明度不如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更容易造成道德风险的发生。同时,股权类私募基金在托管机制上存在缺陷,即托管人无法有效监控资金的投向及使用情况,投资者应格外注意。

重视六个风险

目前购买私募基金有6方面风险。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认为,从机构层面来看,风险突出表现为3类情形:一是全牌照业务引发利益冲突和风险传染。部分私募机构或其关联机构从事P2P民间借贷、保理、融资租赁等类金融业务,与私募基金财产存在利益冲突,甚至将类金融风险传导至私募基金领域。二是集团化倾向加剧募资难、融资贵。实践中,同一实际控制人经常因各种原因申请登记多家同类型私募基金管理人或增设多级子公司,导致管理层级复杂,增加资金流转成本。三是高管团队缺乏专业性。部分申请机构为规避利益冲突的监管,通过代持等方式组建高管团队,表面上符合从业资格要求,但实际上不具备勤勉尽责的条件和专业胜任能力,实际控制人在背后操控一切。

从产品层面看,部分产品以私募基金名义申请备案,却不符合受托管理、组合投资、风险自担等基金本质要求,相关风险突出表现为几方面:一是名为基金,实为存款。部分产品名为基金,实为高息揽储,在募集端,对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在投资端,充当信贷资金的通道,为单一项目提供融资,组合投资工具异化为资金中介。二是先备后募。部分产品在完成备案后随意扩大募集对象和募集规模,甚至刻意借助登记备案信用为私募行为背书,这种行为一旦突破合格投资者底线就容易沦为非法集资。三是变相自融。部分机构设立私募子公司不是从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出发,而是为筹集资金,满足自身或关联方的融资需求,无法有效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投资前须“三看”

根据5月份以来私募基金自查自律相关情况,部分地方监管部门已发布《关于开展辖区私 该内容由 张胜云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