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畲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有哪些民间习俗活动
2023-10-24 15:45:12 责编:小OO
文档


  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自己民族的文化以及传统节日。那么畲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呢?有哪些民间习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一起来看看吧!

  畲族的传统节日

  年节

  也叫春节,是畲族最隆重和热闹的节日。从农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开始过新年了。祭灶神后,就准备除夕的“年夜饭”,合家“围炉”。畲族届时家家蒸制“黄金糍”吃“黄金糍”是畲民过新年的特色之一。

  畲乡流传“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拦糍甜粘粘”的顺口溜,表示畲家人团圆共聚天伦和来年日子更甜美的意愿。除夕夜全家“吃隔岁”(即吃“年夜饭”),这是畲民最欢乐的时刻,一边尽情地享受美味佳肴,一边抒发追求来年日子过得更比今年好的愿望。“围炉”后,主妇选一根直径约七、八厘米粗的楮楮木放在灶膛里燃烧,烧至一定火候以灰烬掩埋之,使之不至熄灭,备为正月初一的火种,俗称“隔年猪(楮)”或“留隔年火种”。

  是夜,万家灯火,通宵达旦,尽情欢乐“守岁”。所谓“守岁”就是“守祟”崇,意在防“祟”入室伤害儿童。

  初一清晨,鸡鸣第一声,各个畲村不约而同打开厅门,燃放大炮(即双响纸炮),人们走村串寨,平辈互相道贺新年大吉,晚辈向长辈拜年,主妇争先恐后到井里挑水,煮线面充作早餐,寓意家人平安长寿;儿童三五成群到竹村里“摇竹娘”,边摇边唱道:“摇竹娘,摇竹娘,你长我也长,旧年是你长,新年让我长,明年你我一样长。”以示像毛竹一样茁壮成年;

  青少年参加各种娱乐游戏活动,如弈棋、“猴孵蛋”、捉迷藏、荡秋千等。活动一直持续至“元夕节”,欢度新春佳节才告结束。

  “二月二”

  又称会亲节,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等县。所谓“会亲”,系指原由福鼎双华、福安坂中分炉至浙南、闽东各地的畲族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福建双华“会亲节”规模最大,遐迩闻名。

  节日这一天,畲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三角形族旗和颇似古时“华盖”的圆伞,从双华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装打扮回到祖地会亲。

  人群熙熙攘攘,歌声笑声不绝于耳,宁静的山村顿时成欢乐的海洋。特别是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昼,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歌会进入了高潮,人们引吭高歌,嘹亮的歌声在山野回荡,越唱兴致越浓,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三月三”

  又称“乌饭节”,是畲族人民纪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节日。

  相传:在唐高宗总章年间,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义军反抗唐王朝,被官军围困在大山里,粮断援绝,处境十分艰难,眼看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时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山里各种植物都已脱叶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的野生植物,枝条上还挂有串串的甜果。

  畲军采集回营,雷万兴食之,觉香甜可口,便传令全军四出采集,军粮解决了,雷万兴便于三月初三日杀出重围,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又是一年的三月初三日,雷万兴想吃当年的乌稔果,让畲军入山采摘,可是这时乌稔刚吐芽抽叶,士兵只采回叶子,加入糯米蒸制,饭呈蓝黑色,同样香喷可口,后来畲民为分享雷万兴抗击官军胜利的喜悦,每年三月初三日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蒸制乌米饭,世代相沿,衍成风俗。

  如今,各地畲民为纪念民族英雄雷万兴,每年“三月三”都要蒸制乌米饭,合家共餐,馈赠亲友。举办舞会,集体对歌,欢度节日。

  封龙节

  为每年的农历五月,是畲族人民祷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娱乐性节日。这一天畲族群众不从事农活,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赴舞会,在山坪、田垅对“打”山歌,歌词多歌颂劳动、喜收和表达爱情等,歌会的场面十分动人。

  招兵节

  是畲族纪念祖先的宗教性节日,现仅流行于粤东、粤东北畲族地区。相传远古时期盘瓠往番邦取番王头时,被番兵追赶,到海边,得到神兵的帮助,才安然返国。人们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感谢神兵,每三五年举行一次“招兵”,向他们献祭。

  但据实地调查,粤东畲族举行“招兵”大典的时间也不尽一致,丰顺县凤坪村畲族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的吉日举行。

  潮州石鼓坪畲族一年分两次举行:第一次(阴历“除夕”)“请神上表,安井谢灶,推龙谢土,请兵安营,大谢”,称为“请兵节”;第二次(正月初四日),“请神、赏兵、祭符、散兵”,称“送兵节”。

  现在凤凰山区畲族已将“请兵”与“送兵”两节合并为五年举行一次,统称之为“招兵节”,活动时间定在农历的“大雪”至“冬至”之间的吉日举行,节期一般为三天三夜。

  “招兵”仪式在公厅举行,请法师主持,祈求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全村男女老少前来参加助兴,甚为热闹。粤东北九连山畲族地区的“招兵节”,活动的时间,一般是在年景不佳、风雨不调的年岁,经族人共商而定。

  活动分祭祀和祈祷两部分,祭祀的内容与上述粤东凤凰山畲族的“招兵节”基本相同。惟祈祷部分,是九连山畲族的创造,它使原来“招兵节”的图腾信仰宗教仪式发展为趋吉求福的传统民间习俗活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