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从温州鼓词的现状看其传承和发展
2023-10-24 15:39:35 责编:小OO
文档


  戏曲的发展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变得岌岌可危,虽然在诸多戏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也相当重视,但仍然面临发展的困境。下面,要介绍的是关于温州鼓词的现状以及它未来的传承发展,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温州鼓词的现状

  (一)文化空间缩小,演出市场单一

  前,温州鼓词不仅在宗祠庙宇、村头巷尾、社日庙会等民间活动场所说唱,也在市区和乡镇中设专门的词场来表演。近几年来,现代娱乐形式兴盛,而今传统意义上的词场几乎销声匿迹。

  (二)艺人人数锐减,年龄层次偏大

  艺人人数锐减,很少有艺人演唱鼓词。现在,鼓词艺人主力是中年女艺人,这批人部分是瑞安曲艺队培养的,也有些自己从师于鼓词知名艺人,现在以唱《娘娘词》活跃于农村舞台,鲜有年轻人现今学习鼓词。

  (三)观众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

  温州鼓词的爱好者基本上都是农村文化层次不高的中老年人。温州鼓词的演唱方式,宣传的封建思想,不太符合青少年的审美取向,造成温州鼓词欣赏人群老龄化严重,缺少年轻观众的参与。

  (四)制作技艺濒危,表演水平下降

  温州鼓词采用牛筋琴伴奏,由于牛筋琴制作工艺繁琐复杂,市场萎缩,此项技艺已后继无人。后因多种原因,大部分艺人改行,演唱形式陈旧单一,艺人文化层次不高致使艺术层次很难提升。

  (五)参与保护,成效喜忧参半

  2006年,温州鼓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当然离不开对其的重视,其成效主要体现在行政干预和宣传组织方面,但保护力度十分有限。

  温州鼓词的保护传承策略

  (一)制定保护目标,实施目标管理

  (二)坚持以人为本,重点保护传承人

  (三)优化人文环境,营造传播市场

  (四)健全档案管理,保护鼓词信息

  (五)各方协同配合,构建鼓词保护网

  温州鼓词的传承意义:

  温州鼓词是温州的“特产”,是传统艺术,它的存在和发展是温州的民间艺术家们尤其是平阳鼓词艺人的贡献,使这个民间的艺术至今还富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温州鼓词的艺术传人已知的有清代的白门松、阿光儿、毛行发、陈昌德,时期的曹岱卿、陈壬莲、李庆新、李林姆、白象珍、王阿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管华山、阮世池、郑明钦、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徐玉燕、林秀珍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面临困境,演出很少,传人断档,急需保护。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