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假案是一种严重的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如果故意报假案并造成严重后果,则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而如果报假案已经立案,报案人坦白并没有造成损害,则可能免除或减轻处罚。相关法律规定了对于散布谣言、谎报险情、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法律分析
一、报假案怎么处理
报假案,也俗称报假警。我们都知道,110报警电话是不能随便打的,报假警、报假案的行为会浪费警力,是一种严重的扰乱公共秩序行为。至于报假案是否构成犯罪,一般要看报案者是否存在主观故意。如果是无意的并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报案者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实践中,如果故意报假案,一般会面临的处罚有以下两种情况:
1、行政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处罚款和拘留: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2、刑事处罚。如果是故意报假案,而因报假案造成严重社会危害性,已经构成刑事犯罪的,则需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报假案已经立案了该怎么处罚
如果报假案已经立案了,这时报案人再坦白。报案人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相关法律法规如下: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相关法律规定: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结语
对于报假案的行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其严重性和对公共秩序的扰乱。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故意报假案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和拘留,而刑事处罚则取决于案件的严重性。如果报假案已经立案,报案人如实坦白有助于减轻处罚。然而,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行为将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因此,我们应该遵守法律,不随意报假案,以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安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 第三节 简易程序 第二百一十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经审判人员许可,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同公诉人、自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互相辩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证据 第五十二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 第一节 公诉案件 第一百九十 法庭审理过程中,对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证据都应当进行调查、辩论。
经审判长许可,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且可以互相辩论。
审判长在宣布辩论终结后,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