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的立案,是指机关、人民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或者机关、人民、人民对于报案;
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以及自诉人起诉的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立案作为刑事诉讼开始的标志,是每一个刑事案件都必须经过的法定阶段;
同时,这一诉讼阶段具有相对性和特定的诉讼任务,简而言之就是决定是否开始刑事诉讼程序。
一、如何报警解决强奸未遂
强奸未遂,被害人不出面但有证据,符合条件的可以立案侦查。刑事诉讼中的立案,是指机关、人民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或者机关、人民、人民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以及自诉人起诉的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七条机关或者人民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二、按照规定先立案还是先侦查?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机关或者人民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是先立案后侦查;具体顺序如下:
1、立案。指机关、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或者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以及自诉人起诉的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1)公案机关的立案。按照规定,机关对于公民扭送、报案、控告、举报或者犯罪嫌疑人自首的,都应当立即接受,制作笔录及《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经过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予以立案。对于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在7日内送达控告人。控告人对不立案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同时,根据控告人的反映,有权要求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对此公案机关应当在7日内制作《不立案理由说明书》。认为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机关在接到要求立案的通知后,应当在15日内决定立案。(2)的立案。举报中心负责统一受理、管理举报线索。决定对案件立案侦查的,应当制作立案决定书。决定不予立案的,如果是被害人控告的,应当制作不立案通知书。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2、侦查。侦查是指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法律规定,侦查过程中的传唤、拘传持续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形式变相羁押。按照规定,侦查期限为2-7个月。(1)一般而言,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侦查期限不得超过2个月;(2)案情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1个月:(3)对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可以延长2个月;(4)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已经延期3个月的基础上,可以再延长2个月。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机关或者人民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