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山东2021年的到2030年规划
2024-05-24 05:05:09 责编:小OO
文档


法律分析:

1、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该规划规划范围为山东省全部行政辖区,覆盖陆海全域国土空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为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在开发格局上,规划提到,突出山东省“一群两心三圈” 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的战略引领作用,确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一群两心,两屏三带,三区九田”。

“一群两心”的城镇空间格局指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两屏三带”的生态安全格局,指筑牢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低山丘陵生态屏障,保育沿海、沿黄河、沿京杭运河生态带。“三区九田”的农业空间格局,指建设莱州湾、威海、日照南部三大海洋渔业集中发展区,重点保护鲁北、鲁西北、鲁西南、汶泗、湖东、沂沭、鲁东南、胶莱、淄潍九大农田集中区。

规划提到,构建“两屏三带七廊八心”网络化生态保护格局,其中,包括构建大沽河-胶莱河等七条生态廊道、胶州湾等生态绿心。

2、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城镇空间布局

规划中提到,提到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提升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能级,做强省会经济圈、提升胶东经济圈、振兴鲁南经济圈,形成高效、集聚、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镇空间新格局。

还提到到2035年城镇化水平75%左右。其中,特大城市 2 个:济南、青岛;大城市 14 个: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中等城市 21 个、小城市 57 个,建制镇若干……

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布局。融合产业空间、创新空间和城市空间,形成以济南、青岛、烟台为主引擎的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布局。

并提到,分级打造高品质生活圈。统筹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区域性、功能性重大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城镇圈30分钟生活圈”“都市圈1小时生活圈”“城市群2小时生活圈”,构建多元化、多层级、全覆盖的生活圈服务体系,营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高品质城镇生活圈。

规划提到构建和谐多元的海洋空间,统筹推进陆海资源要素配置,优化海岸带开发保护布局,建设开放创新的青日海岸带、精致活力的烟威海岸带、绿色高效的滨东潍海岸带。

3、增强济青两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规划中提到,双中心引领城市群发展。增强济青两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增强区域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具有强大动能和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增长极,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

以济南为中心,大力推动济淄、济泰、济德同城化,联动聊城、滨州、东营等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建设全国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际医养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济南都市圈。

以青岛为中心,协同潍坊、日照等城市联动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创中心、对外开放枢纽和黄河流域开放门户,打造国际知名的青岛都市圈。

4、近期实施六大行动

衔接落实“十四五”规划,围绕“打造新时代安全韧性、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区域协调、永续发展的美丽齐鲁”,明确近期目标,实施六大行动,

修复重点地区生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提升城市群竞争力。以济南、青岛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优质耕地连片整治。提升粮食产能,统筹优化耕地布局,严守耕地红线,扛牢粮食大省、农业大省责任。

资源能源安全保障。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和空间均衡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存量用地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形成集约高效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

法律依据:

《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第一条 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行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县城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城市规划、县城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县城、镇、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县城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