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千金方中医养生
2024-05-03 12:28:35 责编:小OO
文档


:简介:丽质春节《图解千顾前不顾后金方:中消瘦医养生方了了解人意剂大全》不卑不亢是201更上一层楼2年07潇洒月南海出如痴如醉以点带面版公司出水光接天版的图书大行受大名,作者是不期然而然孙思邈。内容来自懂视网(www.51dongshi.net),请勿采集!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千金方》食疗(一)

《千金方》食疗(一)

 蒋力生

强调食疗是孙思邈的一大特色, 注意饮食选择和调理 , 把它看作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提高对疾病的预防能力 , 以至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 是孙氏一贯重视研究的问题 。 反映在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摄养枕中方》 、《孙真人摄养论》等有关著作中的食疗内容, 不仅是食疗学真正成专门学科的标志 , 而且是唐以前食疗经验、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

1  食疗的 历史 文化渊源

食疗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 , 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食疗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丽奇葩 , 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 食疗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 , 不仅有着悠久的 历史 、丰富的内容、 生动的形式, 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理论渊源 , 处处闪烁着我国古代先哲的智慧之光 。

1 . 1  食疗的 历史 源流

饮食是与人俱生的行为 , 自 从有了人类, 就有了人类的饮食活动 。 《韩非子·五蠹》说 :“ 上古之世, 民食果 蚌蛤 , 腥臊恶臭 , 而伤肠胃 , 民多疾病 。 ”《淮南子·修务训》也说 :“ 古者民茹草饮水, 采树木之实, 食蠃蚌之肉 , 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 ”在远古时期 , 人们无疑时刻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伤害和困扰。

火的发现和使用 , 使人类的饮食行为发生了*性的变化。 随着熟食而发展起来的烹调技术 , 不仅使人类在文明进化的过程中有了 口 甘味道的追求 , 而且使人们逐步懂得了选择食物 、调整饮食行为对身体 健康 的影响 , 从而发明了朴素的 饮食疗法 。

根据古籍记载 , 至少在夏商时期就已有了食疗药膳的雏型 。周代 , 人们对饮食已经相当讲究 。 在统治阶级不仅有了管理饮食的专门机构 , 而且还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 《周礼·天官· 冢宰》记载, 为帝王贵族服务的治官多达四千余人 , 其中属于管理饮食的就有二千二百多人。 尤其是“ 食医”的设立 , 有了最早的营养医生 , 其职责是“ 掌和王之六食、 六饮、 六膳、 百馐、 百酱、 八珍之齐” 。 由此可见, 不仅当时已经明确懂得饮食与 健康 的密切关系 , 而且已把饮食营养调配和四时口 味纳入*行政管理范围 , 说明当时食疗已受到高度重视 。

食疗发展到汉代, 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有了初步的理论总结 。 《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食疗专著 , 就有《神农黄帝食禁》 、《黄帝杂子芝菌》等二十多卷 。 尤其是成书于西汉中页的《黄帝内经》 , 不仅提出了系统的医疗理论 , 还提出了系统的食疗理论,是后世食疗发展的理论渊薮 。

魏晋以后 , 食疗进一步发展, 至隋唐间 , 食疗著作已达数十种 。 仅《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就有《老子禁食经》、 《崔 氏食经》 、 《食馔次第法》 、 《 四时御 食经》、《淮南王食经》 、《膳馐养疗》等十多种 。 可惜这些食疗专著多已亡佚, 不可复寻 。 现在存世的《抱朴子内篇》其《仙药》记载草木、 矿石 、芝菌等服饵药 、方数十种 , 《极言》篇则有饮食卫生的记载 ;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则有“食诫”专篇, 由此可以略窥当时有关饮食卫生 、宜忌之一斑。

到了唐代 , 孙思邈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 , 在《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两书中撰写了《 食治》专卷和《养老食疗》专篇 , 首先提出了“ 食治” 、“ 食疗”的概念, 标志食疗学已经成为一门的学问 。唐代以后 , 食疗学获得空前发展 , 各种食物本草、食治方书 、 食疗专著 , 不断涌现, 林林总总 , 蔚为壮观 , 成为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2  食疗的理论渊源

前已述及, 《黄帝内经》是食疗学的理论渊 薮。反映在《黄帝内经》中的精气营养 、膳食结构 、五味调和 、饮食卫生、四时宜忌及药食结合等理论或观点 ,成为后代食疗孕育发展的胚基。

1 . 2 . 1  精气营养理论  “ 民以食为天” , 饮食活动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 “安谷则昌 , 绝谷则危” , 通过饮食活动 , 不断地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 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 保证生命存续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

《灵枢·五味》首先提出饮食对于人体 健康 的重要意义 :谷始入于胃 ,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两焦 , 以溉五脏, 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灵枢·营卫生会》也说 :人受气于谷 , 谷入于胃 , 以传与肺 ,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正是靠了这些通过饮食活动而获得的精微物质 , 才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展开 。 《素问·经脉别论》云 :“ 食气入胃 ,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 , 浊气归心 , 淫气精于脉 。”明确指出了食物进入人体后 , 滋养脏腑 、气血 、经脉、四肢、 肌肉乃至骨骼、 皮毛 、九窍等的作用 。 饮食入胃 , 通过胃的消化、 吸收, 脾的运化 , 然后输布全身 。 可散布精华于肝 , 而后浸淫滋养于肌肉 ; 可食气归心 , 精气浸浮于脉, 以充营心脏、血脉 。 作为人体的营养物质 , 是必须靠饮食源源不断地予以补充的 。

由于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 , 对脏腑的作用也不同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 : “五味入胃 , 各归所喜 , 故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咸先入肾, 久而增气 , 物化之常也 。” 这说明了五种味道的食物, 不仅是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品 , 可以促进饮食帮助消化 , 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反之如果饮食活动不正常 , 就可能影响人的 健康 , 甚至危及生命 。故谷不入, 半日则气衰 , 一日则气少矣 。 (《灵枢·五味》)人以水谷为本, 故人绝水谷则死 。 (《素问·平人气象论》)此外 , 《灵枢·平人绝谷篇》还具体指出了不能进食而死亡的时间 , 即“平人不食饮七日 而死” 。

总之 , 《内经》在饮食营养的问题上提出了一整套的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饮食(味)与形体 、元气 、精微或精气之间构成密切相依的关系 。 饮食正常 , 营养丰富 , 则精气充沛, 形体健壮 。

1 . 2. 2  膳食结构理论  世界上的种族, 按其膳食结构可以分为三大类, 即以肉类为主食的肉食民族, 以乳酪为主食的奶食民族和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的谷食民族 。 《内经》针对汉民族的特点 , 指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应以“ 五谷为养 , 五果为助 , 五畜为益, 五菜为

充 , 气味合而服之 , 以补精益气” 。 (《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要用各种各类食物, 互相搭配, 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体的积极作用 , 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 所谓五谷 , 泛指整个谷类和豆类食品 , 这是人类 养生 长寿所必需的最主要的食品 , 是人类的主食, 亦即强调人体所必需的 、最主要的养分,主要是由谷类和豆类食品共同来提供。 五畜, 泛指肉乳蛋类荤食品 , 适量食之 , 对人体大有补益, 但过量则为害非浅 , “ 膏梁之变 , 足生大疔” 。 五菜, 指各种各样的蔬菜 。 五菜为充 , 就是选食各种蔬菜, 可以使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得以充分、 完善 。 五果 ,泛指整个果类食品 。 人们在主食之外 , 适当进食果品 , 可以补充维生素 、微量元素及多种果糖、 纤维素、果胶等, 对人体 健康 大有好处 。 所谓气味合而服之,就是要综合各种营养成分, 使机体平衡发展 。

1 . 2 . 3  五味调和理论   食物有酸 、苦 、 甘、 辛、 咸五种味道, 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 。 五味调和 , 有利于 健康 , 五味过偏 , 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十分重视五味的调和 。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 , 气血以流 , 腠理以密 , 如是则骨气以精 , 谨道如法 , 长有天命。 ”说明五味调和得当对人体的益处。 中医是反对五味偏嗜的 , 人体的营养虽然来源于饮食五味, 但五味过偏 , 又易使人体受伤 。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 “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 ;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 短肌 , 心气抑 ; 味过于甘 , 心气喘满, 色黑 , 肾气不衡 ; 味过于苦 ,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 。 ”《素问·五脏生成论》也说: “ 是故多食咸 , 则脉凝泣而变色 ; 多食苦 , 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 , 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 则肉胝月 刍 而唇揭 ; 多食甘 , 则 骨痛而 发落 , 此五味之所伤也 。 ”强调了饮食五味宜适当 , 切忌偏颇 , 否则伤及五脏, 于 健康 不利 。 即使在身健无病之时 , 也应注意调节五味, 不可太偏 、 太过 。

1 . 2. 4 饮食卫生理论   古代非常注意饮食卫生, 孔子说: “ 食不厌精 , 脍不厌细 , 食 而 ,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 食” (《论语· 乡党》) , 指出了食品要精细 , 烹调要得当 , 进餐要定时,变色 、变味 、*变质的食品不宜食。 除了食品的清洁卫生不变质外 , 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不暴饮暴食 , 不过饥过饱; 注意进食时间 , 定时饮食 ; 注意食品温度 , 不寒不热 。 同时 , 还要创造良好的进食情绪和饮食环境, 保持端正的饮食姿势 , 把饮食行为调整到最佳状态, 这样才能产生好的饮食效果 , 促进机体对饮食营养的吸收 。 《黄帝内经》认为 , 饮食得当则可养人五脏, 失节则会伤人五脏。 故长有天命。 ”

1 . 2. 5  四 时宜忌理论   古人非常重视饮食与时间季节的协调 , 认为这是食养食治也包括药治必须遵循的原则 。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 : “必先岁气 ,无伐天和”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 : “圣人春夏养阳 , 秋冬养阴 , 以从其根… …故阴阳四时者, 人物之始络也 , 死生之本也 ,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 这些治病 养生 的原则在饮食营养方面, 也是必须遵循的 。 《内经》有春“ 在味为酸” , 夏“在味为苦” ,秋“在味为辛” , 冬“ 在味为咸” , 长夏“ 在味为甘”等记载 。 《周礼·天官》则提出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 、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 、秋收敛宜食辛以发散、冬坚实宜食咸以和软”的观点 。 由于食品的获得常受季节气候方面的影响 , 加以古代的储藏方法落后 , 许多食品无法保鲜和保证质量, 因此根据季节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食味 , 不但古代盛行 , 直到现在也仍然应用 。 如冬季人们喜欢吃辛辣的调味品以促进食欲和刺激体温而感暖和 。 夏季则喜欢吃些阴凉消暑之品 , 使人感到清凉适口 以增进食欲。

古人对于饮食物的温度也是很重视的 , 主张不要吃得过热过冷 。 同时也强调与自然气温(天气)相适应。 《灵枢·师传篇》提出 : , “ 食饮者 , 热无灼灼 , 寒无沧沧 。 寒温中适 , 故气将持 , 乃不致邪僻也” 。 说明饮食的过寒或过热 , 都是可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 导致六腑的传导失司 , 以及其他各种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

1 . 2. 6   药食结合理论   古代医学家在肯定医药治疗为主的基础上, 充分强调了食治食养的重要性 。

《素问·五常政大论》谓 : “大毒治病 , 十去其六 , 常毒治病 ,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 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 , 十去其九 , 谷肉果菜 , 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 伤其正也” 。“虚则补之, 药以祛之 , 食以随之” 。 “ 必养必和 , 待其来复 。 ”对于疾病的治疗 , 祖国医学一贯主张不单纯依靠药物, 认为使用药物, 只是在病邪炽盛时 , 用以顿挫病势的一种 手段, 一旦 病邪已衰 , 即当适可而止 。 特别是作用猛烈和有副作用的药物更认为宜尽早停止, 因《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提出 : “ 大积大聚 , 其可犯也 , 衰其大半而止, 过者死” 。《内经》还重视热病恢复期的饮食调护问题 , 如在《素问·热论篇》谓 : “ 病热少愈, 食肉则复 , 多食则遗 , 此其禁也” 。

将药治和食治结合起来, 既可疗病 , 也可使患者获得需要的食养, 这也是我国独特的医疗防病方式之一。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 在论述五运六气的规律在医疗中的运用时就提到了食治 。 如 : “ 故同者多之 , 异者少之 , 用寒远寒 , 用凉远凉 , 用温远温 , 用热远热 , 食宜同法” , “其化上咸寒 , 中苦热 , 下酸热 , 所谓药食宜也” 等等 , 都属于药食同治的范畴。 因此,《内经》以“ 毒药攻邪” , 以谷肉果菜“补益精气”的论述, 就成了后世医疗食养结合 , 非常科学和全面的治疗观学说 。

《千金方》食疗(一)

《千金方》食疗(一)

 蒋力生

强调食疗是孙思邈的一大特色, 注意饮食选择和调理 , 把它看作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提高对疾病的预防能力 , 以至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 是孙氏一贯重视研究的问题 。 反映在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摄养枕中方》 、《孙真人摄养论》等有关著作中的食疗内容, 不仅是食疗学真正成专门学科的标志 , 而且是唐以前食疗经验、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

1  食疗的 历史 文化渊源

食疗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 , 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食疗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丽奇葩 , 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 食疗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 , 不仅有着悠久的 历史 、丰富的内容、 生动的形式, 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理论渊源 , 处处闪烁着我国古代先哲的智慧之光 。

1 . 1  食疗的 历史 源流

饮食是与人俱生的行为 , 自 从有了人类, 就有了人类的饮食活动 。 《韩非子·五蠹》说 :“ 上古之世, 民食果 蚌蛤 , 腥臊恶臭 , 而伤肠胃 , 民多疾病 。 ”《淮南子·修务训》也说 :“ 古者民茹草饮水, 采树木之实, 食蠃蚌之肉 , 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 ”在远古时期 , 人们无疑时刻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伤害和困扰。

火的发现和使用 , 使人类的饮食行为发生了*性的变化。 随着熟食而发展起来的烹调技术 , 不仅使人类在文明进化的过程中有了 口 甘味道的追求 , 而且使人们逐步懂得了选择食物 、调整饮食行为对身体 健康 的影响 , 从而发明了朴素的 饮食疗法 。

根据古籍记载 , 至少在夏商时期就已有了食疗药膳的雏型 。周代 , 人们对饮食已经相当讲究 。 在统治阶级不仅有了管理饮食的专门机构 , 而且还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 《周礼·天官· 冢宰》记载, 为帝王贵族服务的治官多达四千余人 , 其中属于管理饮食的就有二千二百多人。 尤其是“ 食医”的设立 , 有了最早的营养医生 , 其职责是“ 掌和王之六食、 六饮、 六膳、 百馐、 百酱、 八珍之齐” 。 由此可见, 不仅当时已经明确懂得饮食与 健康 的密切关系 , 而且已把饮食营养调配和四时口 味纳入*行政管理范围 , 说明当时食疗已受到高度重视 。

食疗发展到汉代, 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有了初步的理论总结 。 《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食疗专著 , 就有《神农黄帝食禁》 、《黄帝杂子芝菌》等二十多卷 。 尤其是成书于西汉中页的《黄帝内经》 , 不仅提出了系统的医疗理论 , 还提出了系统的食疗理论,是后世食疗发展的理论渊薮 。

魏晋以后 , 食疗进一步发展, 至隋唐间 , 食疗著作已达数十种 。 仅《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就有《老子禁食经》、 《崔 氏食经》 、 《食馔次第法》 、 《 四时御 食经》、《淮南王食经》 、《膳馐养疗》等十多种 。 可惜这些食疗专著多已亡佚, 不可复寻 。 现在存世的《抱朴子内篇》其《仙药》记载草木、 矿石 、芝菌等服饵药 、方数十种 , 《极言》篇则有饮食卫生的记载 ;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则有“食诫”专篇, 由此可以略窥当时有关饮食卫生 、宜忌之一斑。

到了唐代 , 孙思邈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 , 在《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两书中撰写了《 食治》专卷和《养老食疗》专篇 , 首先提出了“ 食治” 、“ 食疗”的概念, 标志食疗学已经成为一门的学问 。唐代以后 , 食疗学获得空前发展 , 各种食物本草、食治方书 、 食疗专著 , 不断涌现, 林林总总 , 蔚为壮观 , 成为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2  食疗的理论渊源

前已述及, 《黄帝内经》是食疗学的理论渊 薮。反映在《黄帝内经》中的精气营养 、膳食结构 、五味调和 、饮食卫生、四时宜忌及药食结合等理论或观点 ,成为后代食疗孕育发展的胚基。

1 . 2 . 1  精气营养理论  “ 民以食为天” , 饮食活动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 “安谷则昌 , 绝谷则危” , 通过饮食活动 , 不断地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 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 保证生命存续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

《灵枢·五味》首先提出饮食对于人体 健康 的重要意义 :谷始入于胃 ,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两焦 , 以溉五脏, 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灵枢·营卫生会》也说 :人受气于谷 , 谷入于胃 , 以传与肺 ,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正是靠了这些通过饮食活动而获得的精微物质 , 才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展开 。 《素问·经脉别论》云 :“ 食气入胃 ,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 , 浊气归心 , 淫气精于脉 。”明确指出了食物进入人体后 , 滋养脏腑 、气血 、经脉、四肢、 肌肉乃至骨骼、 皮毛 、九窍等的作用 。 饮食入胃 , 通过胃的消化、 吸收, 脾的运化 , 然后输布全身 。 可散布精华于肝 , 而后浸淫滋养于肌肉 ; 可食气归心 , 精气浸浮于脉, 以充营心脏、血脉 。 作为人体的营养物质 , 是必须靠饮食源源不断地予以补充的 。

由于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 , 对脏腑的作用也不同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 : “五味入胃 , 各归所喜 , 故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咸先入肾, 久而增气 , 物化之常也 。” 这说明了五种味道的食物, 不仅是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品 , 可以促进饮食帮助消化 , 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反之如果饮食活动不正常 , 就可能影响人的 健康 , 甚至危及生命 。故谷不入, 半日则气衰 , 一日则气少矣 。 (《灵枢·五味》)人以水谷为本, 故人绝水谷则死 。 (《素问·平人气象论》)此外 , 《灵枢·平人绝谷篇》还具体指出了不能进食而死亡的时间 , 即“平人不食饮七日 而死” 。

总之 , 《内经》在饮食营养的问题上提出了一整套的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饮食(味)与形体 、元气 、精微或精气之间构成密切相依的关系 。 饮食正常 , 营养丰富 , 则精气充沛, 形体健壮 。

1 . 2. 2  膳食结构理论  世界上的种族, 按其膳食结构可以分为三大类, 即以肉类为主食的肉食民族, 以乳酪为主食的奶食民族和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的谷食民族 。 《内经》针对汉民族的特点 , 指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应以“ 五谷为养 , 五果为助 , 五畜为益, 五菜为

充 , 气味合而服之 , 以补精益气” 。 (《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要用各种各类食物, 互相搭配, 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体的积极作用 , 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 所谓五谷 , 泛指整个谷类和豆类食品 , 这是人类 养生 长寿所必需的最主要的食品 , 是人类的主食, 亦即强调人体所必需的 、最主要的养分,主要是由谷类和豆类食品共同来提供。 五畜, 泛指肉乳蛋类荤食品 , 适量食之 , 对人体大有补益, 但过量则为害非浅 , “ 膏梁之变 , 足生大疔” 。 五菜, 指各种各样的蔬菜 。 五菜为充 , 就是选食各种蔬菜, 可以使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得以充分、 完善 。 五果 ,泛指整个果类食品 。 人们在主食之外 , 适当进食果品 , 可以补充维生素 、微量元素及多种果糖、 纤维素、果胶等, 对人体 健康 大有好处 。 所谓气味合而服之,就是要综合各种营养成分, 使机体平衡发展 。

1 . 2 . 3  五味调和理论   食物有酸 、苦 、 甘、 辛、 咸五种味道, 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 。 五味调和 , 有利于 健康 , 五味过偏 , 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十分重视五味的调和 。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 , 气血以流 , 腠理以密 , 如是则骨气以精 , 谨道如法 , 长有天命。 ”说明五味调和得当对人体的益处。 中医是反对五味偏嗜的 , 人体的营养虽然来源于饮食五味, 但五味过偏 , 又易使人体受伤 。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 “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 ; 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 短肌 , 心气抑 ; 味过于甘 , 心气喘满, 色黑 , 肾气不衡 ; 味过于苦 ,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 精神乃央 。 ”《素问·五脏生成论》也说: “ 是故多食咸 , 则脉凝泣而变色 ; 多食苦 , 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 , 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 则肉胝月 刍 而唇揭 ; 多食甘 , 则 骨痛而 发落 , 此五味之所伤也 。 ”强调了饮食五味宜适当 , 切忌偏颇 , 否则伤及五脏, 于 健康 不利 。 即使在身健无病之时 , 也应注意调节五味, 不可太偏 、 太过 。

1 . 2. 4 饮食卫生理论   古代非常注意饮食卫生, 孔子说: “ 食不厌精 , 脍不厌细 , 食 而 , 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 食” (《论语· 乡党》) , 指出了食品要精细 , 烹调要得当 , 进餐要定时,变色 、变味 、*变质的食品不宜食。 除了食品的清洁卫生不变质外 , 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不暴饮暴食 , 不过饥过饱; 注意进食时间 , 定时饮食 ; 注意食品温度 , 不寒不热 。 同时 , 还要创造良好的进食情绪和饮食环境, 保持端正的饮食姿势 , 把饮食行为调整到最佳状态, 这样才能产生好的饮食效果 , 促进机体对饮食营养的吸收 。 《黄帝内经》认为 , 饮食得当则可养人五脏, 失节则会伤人五脏。 故长有天命。 ”

1 . 2. 5  四 时宜忌理论   古人非常重视饮食与时间季节的协调 , 认为这是食养食治也包括药治必须遵循的原则 。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 : “必先岁气 ,无伐天和”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 : “圣人春夏养阳 , 秋冬养阴 , 以从其根… …故阴阳四时者, 人物之始络也 , 死生之本也 ,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 这些治病 养生 的原则在饮食营养方面, 也是必须遵循的 。 《内经》有春“ 在味为酸” , 夏“在味为苦” ,秋“在味为辛” , 冬“ 在味为咸” , 长夏“ 在味为甘”等记载 。 《周礼·天官》则提出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 、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 、秋收敛宜食辛以发散、冬坚实宜食咸以和软”的观点 。 由于食品的获得常受季节气候方面的影响 , 加以古代的储藏方法落后 , 许多食品无法保鲜和保证质量, 因此根据季节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食味 , 不但古代盛行 , 直到现在也仍然应用 。 如冬季人们喜欢吃辛辣的调味品以促进食欲和刺激体温而感暖和 。 夏季则喜欢吃些阴凉消暑之品 , 使人感到清凉适口 以增进食欲。

古人对于饮食物的温度也是很重视的 , 主张不要吃得过热过冷 。 同时也强调与自然气温(天气)相适应。 《灵枢·师传篇》提出 : , “ 食饮者 , 热无灼灼 , 寒无沧沧 。 寒温中适 , 故气将持 , 乃不致邪僻也” 。 说明饮食的过寒或过热 , 都是可以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 导致六腑的传导失司 , 以及其他各种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

1 . 2. 6   药食结合理论   古代医学家在肯定医药治疗为主的基础上, 充分强调了食治食养的重要性 。

《素问·五常政大论》谓 : “大毒治病 , 十去其六 , 常毒治病 ,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 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 , 十去其九 , 谷肉果菜 , 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 伤其正也” 。“虚则补之, 药以祛之 , 食以随之” 。 “ 必养必和 , 待其来复 。 ”对于疾病的治疗 , 祖国医学一贯主张不单纯依靠药物, 认为使用药物, 只是在病邪炽盛时 , 用以顿挫病势的一种 手段, 一旦 病邪已衰 , 即当适可而止 。 特别是作用猛烈和有副作用的药物更认为宜尽早停止, 因《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提出 : “ 大积大聚 , 其可犯也 , 衰其大半而止, 过者死” 。《内经》还重视热病恢复期的饮食调护问题 , 如在《素问·热论篇》谓 : “ 病热少愈, 食肉则复 , 多食则遗 , 此其禁也” 。

将药治和食治结合起来, 既可疗病 , 也可使患者获得需要的食养, 这也是我国独特的医疗防病方式之一。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 在论述五运六气的规律在医疗中的运用时就提到了食治 。 如 : “ 故同者多之 , 异者少之 , 用寒远寒 , 用凉远凉 , 用温远温 , 用热远热 , 食宜同法” , “其化上咸寒 , 中苦热 , 下酸热 , 所谓药食宜也” 等等 , 都属于药食同治的范畴。 因此,《内经》以“ 毒药攻邪” , 以谷肉果菜“补益精气”的论述, 就成了后世医疗食养结合 , 非常科学和全面的治疗观学说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