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如果被告是外地人怎么起诉?
2024-05-19 18:51:25 责编:小OO
文档


如果被告是外地人,可以向被告经常居住地的提起诉讼;民事诉讼二审可以认定新证据,包括当事人未知悉但存在的证据、未提出但有条件取得的证据等;对二审终审的判决结果不服可以申请再审或进行申诉,包括向上一级申请再审、向上一级申请抗诉等。

法律分析

一、如果被告是外地人怎么起诉?

可以向被告经常居住地的提起诉讼。

1.起诉外地人能不能在当地起诉依据实际情况而定,要看是怎样的纠纷,如果是合同纠纷要在合同履行地起诉,如果是侵权行为要在被告所在地起诉。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辖区的,各人民都有管辖权。

3.第二十三条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管辖。

二、民事诉讼二审新证据如何认定?

当事人知道证据的存在,因不了解证据的价值未取得。

1、是在举证期限内虽已客观存在,但未被当事人知悉,掌握的证据。

2、是当事人知道证据的存在,且有条件取得,因不了解其证据价值而未提出的证据,但已经予以释明的除外。

3、当事人知道证据的存在,但在举证期限内因客观原因未能取得的证据。

4、是为了反驳对方的主张或举证,而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出的证据。

5、是当事人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准许延期,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违反客观事实的。但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未能在期限内提供证据的,应明确排除在“客观原因”之外。

三、二审终审制对判决结果不服怎么办?

可以进行申诉,或者是向上一级申请再审。

1.二审是终审判决,不能再上诉,但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二审判决不服,可以向上一级申请再审,或是进行申诉,申诉指直接向上一级申诉,类似申请再审,或是向上一级申诉请求向抗诉。

2.《民诉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如果被告是外地人,可以向经常居住地的提起诉讼,对二审终审的判决结果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人民申请再审,进行申诉也是可以的,向上一级申请向抗诉也是没有问题的,认为判决是错误的,可以申请抗诉和申诉的。

结语

在起诉外地人时,应根据具体纠纷情况选择合适的提起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应由被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管辖;对于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应由被告住所地的管辖。对于合同纠纷,应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的管辖。对于民事诉讼的二审新证据,包括当事人未知悉但存在的证据、未能提供的证据等。对于对二审终审判决结果不服的情况,可以向上一级申请再审或进行申诉,以及向上一级申请抗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修正):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五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第一百零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民族事务、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

乡、民族乡、镇的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

省、直辖市的决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三章 管 辖 第十四条 基层人民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2016修正):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和有关县级以上地方应当加强对航道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持和改善航道通航条件,保护航道安全,维护航道网络完整和畅通。

和有关县级以上地方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航道建设、养护的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航道建设和养护资金。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