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笋(
Lyco pus luci dus Turc z.), 唇形科地 笋属多年 草本植物 ,因其形 状、营养 与人参相 似,故又 名地参。 《中草药 大辞典》 等医药资 料详细介 绍了地参 可药食兼 用,是我 国名贵的 中草药。 地参在中 医上也被 用来补药 、强心剂 、镇静剂 、创伤修 复和减轻 疼痛。近 些年,大 量研究表 明地参具 有抗肿瘤 、降血脂 、抗衰老 、降血糖 、调节月 经紊乱、 缓解经期 痉挛和心 血管疾病 等疗效, 其功能与 冬虫夏草 相当。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长的像冬虫夏菜,农村田里挖的这东西,谁知道叫啥
地参,别称虫草参,银条菜,地蚕子,地环,属地笋类,植物名,名贵的中草药,且具有提神醒脑、开胃化食、补肝肾两虚、强腰膝筋骨之效。其具有百年历史,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土著白语名称“根栽子”(gen zai zi)。
中文学名
地笋
拉丁学名
L.Lucis Turcz.
别称
虫草参,银条菜,地蚕子,地参
界
植物界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7m。具多节的圆柱状地下横走根茎,其节上有鳞片和须根。茎直立,不分枝,四棱形,节上多呈紫红色,*或在节上有毛丛。叶交互对生,具极短柄或无柄;茎下部叶多脱落,上部叶椭圆形,狭长圆形或呈披针形,长5-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枯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锐锯齿,表面暗绿色,*,略有光泽,下面具凹陷的腺点,*工脉上疏生白以柔毛。轮伞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刺尖,较花萼短或近等长,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4mm,两面*,4-6裂,裂片狭三角形,先端芒刺状;花冠钟形白色,长4.5-5mm,外面*,有*发亮的腺 点,上、下唇近等长,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近圆形,2侧裂片稍短小;前对能育雄蕊2,超出于花冠,药室略叉开,后对雄蕊退化,仅花丝残存或有时全部消失,有时4枚雄蕊全部退化,仅有花丝、花药的残良;子房长圆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上,花柱伸出于花冠外,*,柱头2裂不均等,扁平。小坚果扁平,倒卵状三棱形,长1-1.5mm,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植株高120至160厘米左右,株干呈四梭形,节间相距约2厘米,每节长4片叶、呈十字形对生,叶基部环绕株干开芝麻花形白色絮状,不结籽,植物 分类学归于唇形科地瓜属。
生长环境
地参适应性广,喜阴、耐湿、耐寒、不怕瘠薄,生命力极强,无论田间、地头、庭院、河边、树林行间均可种植。原生在剑川海拔2000米以上的背阴湿润沙土地带,春季萌发生长,立冬节令枝叶枯萎,采挖其地下串生肉根。
主要价值
地参(又名地虫),菜药兼用。《中草药大辞典》等权威资料记载,地参含有多种药用成分,其茎叶晒干后即是名为名贵中草药。全草可提取挥发油和单宁。
全草入药,具有活血、利尿、通经、滋阳、润燥、调血脂、通九窍、利关节、养气血等功能,主治腹痛、水肿、产后瘀血、跌打损伤等症。《中华本草》详细介绍地参不但能作为蔬菜食用,而且晒干后入药,功能与[1]冬虫夏草相当。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地参含有人体所需的20多种微量元素、18种[2]氨基酸、酚类、糖类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适合妇女产前产后做为蔬菜食用,保健功能极其显著,宋.《嘉佑本草》详有记载。此外,经常食用地参有抑制癌细胞扩散和减肥的特殊疗效,因此享有“蔬菜珍品”的美称。
长的像冬虫夏菜,农村田里挖的这东西,谁知道叫啥
地参,别称虫草参,银条菜,地蚕子,地环,属地笋类,植物名,名贵的中草药,且具有提神醒脑、开胃化食、补肝肾两虚、强腰膝筋骨之效。其具有百年历史,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土著白语名称“根栽子”(gen zai zi)。
中文学名
地笋
拉丁学名
L.Lucis Turcz.
别称
虫草参,银条菜,地蚕子,地参
界
植物界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7m。具多节的圆柱状地下横走根茎,其节上有鳞片和须根。茎直立,不分枝,四棱形,节上多呈紫红色,*或在节上有毛丛。叶交互对生,具极短柄或无柄;茎下部叶多脱落,上部叶椭圆形,狭长圆形或呈披针形,长5-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枯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锐锯齿,表面暗绿色,*,略有光泽,下面具凹陷的腺点,*工脉上疏生白以柔毛。轮伞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刺尖,较花萼短或近等长,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4mm,两面*,4-6裂,裂片狭三角形,先端芒刺状;花冠钟形白色,长4.5-5mm,外面*,有*发亮的腺 点,上、下唇近等长,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近圆形,2侧裂片稍短小;前对能育雄蕊2,超出于花冠,药室略叉开,后对雄蕊退化,仅花丝残存或有时全部消失,有时4枚雄蕊全部退化,仅有花丝、花药的残良;子房长圆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上,花柱伸出于花冠外,*,柱头2裂不均等,扁平。小坚果扁平,倒卵状三棱形,长1-1.5mm,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植株高120至160厘米左右,株干呈四梭形,节间相距约2厘米,每节长4片叶、呈十字形对生,叶基部环绕株干开芝麻花形白色絮状,不结籽,植物 分类学归于唇形科地瓜属。
生长环境
地参适应性广,喜阴、耐湿、耐寒、不怕瘠薄,生命力极强,无论田间、地头、庭院、河边、树林行间均可种植。原生在剑川海拔2000米以上的背阴湿润沙土地带,春季萌发生长,立冬节令枝叶枯萎,采挖其地下串生肉根。
主要价值
地参(又名地虫),菜药兼用。《中草药大辞典》等权威资料记载,地参含有多种药用成分,其茎叶晒干后即是名为名贵中草药。全草可提取挥发油和单宁。
全草入药,具有活血、利尿、通经、滋阳、润燥、调血脂、通九窍、利关节、养气血等功能,主治腹痛、水肿、产后瘀血、跌打损伤等症。《中华本草》详细介绍地参不但能作为蔬菜食用,而且晒干后入药,功能与[1]冬虫夏草相当。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地参含有人体所需的20多种微量元素、18种[2]氨基酸、酚类、糖类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适合妇女产前产后做为蔬菜食用,保健功能极其显著,宋.《嘉佑本草》详有记载。此外,经常食用地参有抑制癌细胞扩散和减肥的特殊疗效,因此享有“蔬菜珍品”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