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判缓刑后应被开除公职。根据《国家公务员处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被判刑罚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应被开除公职,无法继续在原单位工作。
法律分析
一、行政机关公务员被判缓刑后是否开除公职
根据《国家公务员处分条例》,被判处刑罚的公务员应该被开除公职,不能再在原单位上班。
《国家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违法违纪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在行政机关对其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依法被判处刑罚、罢免、免职或者已经辞去领导职务,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由行政机关根据其违法违纪事实,给予处分。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第九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解除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不得再担任公务员职务。
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判缓刑后是否开除公职
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被判处刑罚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该被开除公职,不能再在原单位上班。
2012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以上处分。其中,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如果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也是要被开除公职的。
拓展延伸
缓刑对公职人员的职业生涯有何影响?
缓刑对公职人员的职业生涯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缓刑可能导致公职人员在职业晋升方面受到,因为在某些情况下,缓刑记录可能被用作考核和评估的依据。其次,缓刑可能对公职人员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其他人对其信任度的下降。此外,缓刑也可能公职人员参与某些敏感领域或项目,因为他们的过去行为可能被视为不符合道德或职业要求。此外,缓刑还可能导致公职人员在工作场所内的人际关系受到影响,可能会面临同事的偏见或排斥。因此,公职人员在面临缓刑时,需要认真考虑其对职业生涯的潜在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恢复信任和声誉。
结语
根据《国家公务员处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被判缓刑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应被开除公职,不能再在原单位上班。缓刑对公职人员的职业生涯有着重大的影响,包括职业晋升受限、声誉受损、参与敏感领域受限以及人际关系受到影响等方面。因此,在面临缓刑时,公职人员需要认真考虑其对职业生涯的潜在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恢复信任和声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三节 自首和立功 第六十七条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二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二百零九条 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犯罪事实、无罪或者罪轻的事实、申辩和反证,以及犯罪嫌疑人提供的证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证据,机关应当认真核查;对有关证据,无论是否采信,都应当如实记录、妥善保管,并连同核查情况附卷。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一百九十一条 机关对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应当及时进行侦查,全面、客观地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