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
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如下:当事人合同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应当依法不予行政处罚;主动消除或者减轻危害后果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经督促、引导,能够主动改正或者及时中止合同违法行为的,可以依法从轻行政处罚。对于违反法律规定涉嫌犯罪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合同违法行为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违反法律、行规,利用合同手段或者形式,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共同利益或者他人利益,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果合同存在违法作为,则合同无效。如果能确定合同内容本身就违法的话,那么合同本身就是一份无效的合同,不受法律的保护。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违反法律、行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
法律依据:
《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 第十三条 当事人合同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应当依法不予行政处罚;主动消除或者减轻危害后果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经督促、引导,能够主动改正或者及时中止合同违法行为的,可以依法从轻行政处罚。
衍生问题:
合同违约行为包括哪几种情形
1、由于合同主体方面的原因而造成违约。2、由于合同的标的不明确、不具体而造成的违约。3、由于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不明确、不完备而造成的违约。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不明,容易使当事人误解或者曲解,致使当事人违约。4、由于主管机关对合同审查、管理不严,合同缺乏可行性研究,所签合同不能履行。5、市场行情变化或者价格大幅升降,从而影响合同的全面履行,造成当事人违约。6、因发生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事件而导致合同不能履行。7、因发生情势变更而导致合同当事人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