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诈骗不予立案怎么办
2024-06-07 07:06:46 责编:小OO
文档


警方不立案时应提供不予立案通知书,可向提起行政复议或向提起行政诉讼。诈骗罪是指使用欺骗手段骗取财物,包括语言和文字欺骗。欺骗行为需导致被害人产生或维持错误认识,且使其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获得财产后,可构成诈骗罪。被害人包括个人和单位。骗取社会保险金等也构成诈骗罪。诈骗罪的责任形式为故意,需有非法占有目的。

法律分析

1、诈骗案警方受理后不立案的,应当会给不予立案通知书。如果对不立案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向提出行政复议或向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认为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没有立案侦查,向提出的,应当要求机关对不立案的原因或者理由加以说明。

2、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欺骗行为的内容是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现实生活中,诈骗罪的欺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语言欺骗也有文字欺骗等。欺骗行为必须使对方产生或者继续维持错误认识,即使受骗者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骗行为的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认识错误必须是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处分财产的具体表现通常有直接交付财产、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承诺免除行为人的债务等。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宜认定为诈骗罪。欺骗行为使对方处分财产后,行为人或第三者获得财产。获得财产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积极财产的增加,如将被害人的财物转移为行为人或第三者占有,或者获得债权等财产性利益;二是消极财产的减少,如使对方免除或者减少行为人或第三者的债务。我国刑法要求诈骗罪的既遂情形是欺骗行为导致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或者导致发生了财产损失的紧迫危险。其中的被害人不仅包括自然人,而且包括单位与国家。比如,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成立诈骗罪。本罪的责任形式为故意,同时,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结语

诈骗案件的处理涉及到立案、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程序。对于不予立案的情况,可以向提出复议或向提起诉讼。如认为机关未依法立案,可向申请说明原因。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手段骗取财物的行为。欺骗行为需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财产处分。行为人通过欺骗使他人放弃财物,或获得财产性利益。诈骗罪的成立需导致被害人财产损失或紧迫危险。行为人必须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故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

人民、人民或者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