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医疗事故处理流程简介
2024-06-07 10:58:53 责编:小OO
文档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鉴定和赔偿等程序。医务人员应立即报告医疗事故,并保护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医疗单位应与病患协商处理,如无法协商,可进行技术鉴定。市级鉴定委员会的结论具有最终决定力。双方协商无效时,病患可向医疗单位提出鉴定申请,最终可向起诉。医疗单位应征得病患家属同意进行尸检,拒绝或拖延尸检的一方负责。鉴定费由申请方预付,医疗事故由医疗单位支付。

法律分析

根据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当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医疗单位的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在规定期限内上报医疗单位负责人。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医疗单位接到当事的医务人员、科室负责人、病员及其家属反映的医疗事故或事件后,应及时对组织人进行调查处理,并指派专人妥善保管有关的各种原始资料。严禁对原始资料进行涂改、伪造、隐匿、销毁。

医疗事故或事件原则上应当由当事的医疗单位与病员及其家属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协商处理。在协商无法进行,发生争议时,可提请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技术鉴定。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本市设有两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分由市或区县批准成立。卫生局只是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不是上级主管部门。两级鉴定委员会之间也无隶属关系,但鉴定时上级鉴定委员会的结论可以否定下级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

发生医疗事件后医患双方协商无效的,病员及其家属可向当事的医疗单位提出书面(院级)鉴定申请,医疗单位应在规定期限内做出书面鉴定(院级)意见,并注明:自接到本鉴定(院级)意见之日起规定期限内到医疗单位所在地的区(县)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提出鉴定申请。对区(县)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在接到鉴定结论之日起规定期限内,持该鉴定意见向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也可向医疗单位所在地的人民起诉。市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最终鉴定。医疗事故或事件发生后,凡临床诊断死亡原因不能明确,或者争议者,医疗单位应征得病员家属同意在病员死亡后规定期限内进行尸检,医疗单位或病员家属拒绝进行尸检,或拖延尸检时间超过规定期限,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拒绝或拖延一方负责。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需收取鉴定费,由申请方预付,经鉴定后,属医疗事故的由医疗单位(或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支付,不属医疗事故,由申请和委托鉴定一方支付。

结语

根据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务人员在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后,有责任及时向医疗单位报告,并上报相关部门。医疗单位应对反映的事故或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并妥善保管原始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或销毁。医患双方原则上应协商解决,如无法达成一致,可申请技术鉴定。此外,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对于无法明确死亡原因或有争议的情况,医疗单位应征得病员家属同意进行尸检。鉴定费用由申请方预付,医疗事故由医疗单位支付,非医疗事故由申请方支付。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第九条 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章 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 第三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行规、部门规章的规定,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