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英歌舞的起源和来历
2024-03-18 02:17:35 责编:小OO
文档


1、“英歌”又称“因歌”、“秧歌”、“莺歌”,广泛流传于潮汕各地,尤其在潮阳、普宁等地,更是盛行,英歌舞在流传的过程得到不断的创新发展。

2、英歌主要在春节和元宵期间活动,遇有盛大庆典或其他喜庆节日也必参加。英歌表演的是梁山泊众英雄乔装打扮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但表现手法富于写意性,既不叙述故事情节也不表现人物,更多的是渲染战斗情景和热烈气氛,塑造英雄群体的形象,通过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形体动态、音响节奏等艺术处理从整体上体现出男性粗犷雄浑的阳刚之美。

3、 关于英歌舞产生的年代,《潮阳县志》有“从明代开始,潮阳始有英歌”之句,但载述不详。从以梁山泊好汉故事为内容,以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英歌舞大致相同的形式来说,可能可以从明朝算起,如果从英歌舞所蕴含的民间舞蹈特点和宗教意识来说,则可能时间要推前很多。

4、关于英歌舞的由来,历来有下面几种说法:①受祭孔仪式的启发。旧时每年八月廿七日祭拜孔子时,配有整套的音乐和舞蹈,舞者有“执短竹”的,这和英歌舞者的“执短棒”有近似之处。②由古代傩舞进化而来。“傩”产生于周朝,是祭神驱鬼逐疫的祭仪活动。英歌舞崇拜田元帅,田元帅是戏神,这是青蛙图腾崇拜的遗存。英歌舞脸谱都是黑白、鬼脸,多显凶杀之气,有的服装背部画有交叉的双剑,演员配合动作发出各种鬼叫的声音,后棚队中有一对仿傩礼中傩公、傩母的老人称师公、师婆,以及英歌的队形变化即古傩舞的驱鬼动作等等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可以证明英歌舞是古傩舞蹈改造而来。③受戏剧影响。戏剧里的英雄人物,通常是群众学习的楷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讲述英雄的故事,模仿英雄的行为。特别是梁山泊好汉故事出现在戏剧舞台之后,更激发了群众自发学习的兴趣,渐渐地,舞台上的演出就衍变出了群体性广场表演来。④受农村游神赛会、传统节日摆花灯屏等活动的启发。人们照着彩屏人物的脸谱、装束,仿效梁山泊英雄,表演勇猛的动作,场面壮观,符合群众祈福迎祥、扶正除邪的愿望。⑤由山东大鼓子秧歌(花鼓子)演化而来。因为山东用双手执双槌各击花鼓子双鼓面,所使用的槌子与潮阳英歌舞所执的双棒槌是相似的,舞蹈语汇所体现的内容以及舞蹈表演程式,也都有相似之处。潮阳西胪尖山乡群众认为英歌舞是由福建传人,相传公元1573年明万历年间,尖山一世祖多次从莆田来到尖山一带给人家看风水,见尖山灵气,便在尖山创寨。相传尖山一世祖是个身怀英歌艺技的人,英歌舞艺便逐渐传播,流扬至今。综上,可以说英歌演化的途径,由山东逐步经安徽(安徽形成了打花鼓形式)再经福建莆田一带(此地建国后仍有唱英歌)而传入潮汕。⑥为反抗官府豪强而创编“英歌”形式来传武习艺。因为英歌的主要舞蹈动态和组合编排,都可以看出深受南拳武技的影响。例如潮阳西岐英歌在步法上以南拳的四平马、大弓步和金鸡等舞步作为上盘式,把小弓步和战马步作为中盘式,把单坐莲步和双坐莲步作为下盘式,上、中、下三盘式的有机交织,表现舞者腿功非凡,矫健敏捷的特点。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