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携带挪用的潜逃的,如何定罪处罚
2024-03-22 10:49:33 责编:小OO
文档


一、携带挪用的潜逃的,如何定罪处罚

1、根据《最高人民关于审理挪用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的规定:携带挪用的潜逃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也就是按照贪污罪定罪处罚。

2、如何理解“携带”、“”等,在实践中认定“携带挪用的潜逃”应注意以下几点:

(1)“携带”与“潜逃”的关系。所谓潜逃是指行为人发觉犯罪事实将要暴露或者已经暴露,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潜伏和逃跑的行为。潜伏是指为了逃避追究而隐藏起来,不为别人所知自己所处的位置;逃跑是指为了逃避追究而从甲地逃到乙地的行为。携带与潜逃是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的,没有携带认定潜逃则没有意义;携带与潜逃没有先后之分,携带贯穿于潜逃的整个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否则认定贪污就没有法律依据。

(2)“”的范围。这里的不能仅仅理解为现金,还包括可以变现的有价证券、金银首饰等。实践中有的行

为人用炒股、私存,案发后携带这些股票、存折、借记卡等逃跑;还有的为了潜逃和携带方便,用购买金银首饰、将存入银行卡等,逃跑时携带银行卡或金银首饰,均应认定为携带的。

(3)正确理解“携带”。此时的“携带”不能仅指随身带着,即不能简单理解为款物在行为人的身上,而应该作扩大解释,即理解为行为人能够实际控制到此。首先,是行为人从单位挪用出来的,单位对此部分已经失去控制;其次,行为人已实际控制了此部分。实践中有的行为人在逃跑时将隐藏起来,或存放在他人处,或潜逃后将借给他人,均应认定其为“携带”。

二、贪污罪和挪用罪的区别有哪些

挪用罪与贪污罪是具有不同社会危害性的两种犯罪。对于此两种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区别:

(一)两者对犯罪客体,即公共财产权的侵犯程度不同。挪用罪只侵犯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而贪污罪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四种权能。在一般场合,两者的界限是容易划分的,但在一些特殊的案件中,如行为人挪用后产生了非法占有故意的情形下,定性上可能发生混淆。

(二)两者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挪用罪的主观故意是暂时占有并使用,打算以后予以归还;而贪污罪的主观故意是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不准备归还。

(三)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挪用罪的行为表现为擅自决定动用本单位,虽然有时也采取一些欺骗手段,但一般不采用侵吞、盗窃、骗取手段。在挪用案件中,行为人通常会在账面上留下痕迹,甚至会留下借款凭证,没有平账举动,因而通过查账能够发现被挪用的事实;而贪污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侵吞、盗窃、骗取等方法将公共财物据为己有,由于行为人往往采取销毁、涂改、伪造单据、账目等手段,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公共财物已经被非法侵吞。

则此时就不能再以挪用罪来定罪处罚了,毕竟存在携款潜逃的行为,那此时就可以推断出其具有非法占有共有财产的目的,自然就会按照贪污罪来定罪处罚。法律中对贪污罪的量刑规定要比挪用罪重,而现实中正确的定罪也是很有必要的。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