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人的责任是保护被监护人的生活和财产,但不能任意抵押被监护人财产。被监护人的年龄通常在18岁以下。在侵权诉讼中,监护人的地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监护人应与被监护人一起列为被告,有人认为监护人以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参加诉讼。无论如何,一旦认定侵权事实成立,都会要求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分析
一、被监护人犯法,监护人承担什么责任
首先,监护人的职责就是要保护被监护人的生命健康不受侵犯;抚养、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教育;在被监护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因此,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是监护人的法定义务和职责。《民法典》的相关内容规定,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但是,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该子女有犯罪行为、虐待行为或者对该子女明显不利的,人民认为可以取消的除外。夫妻离婚后,孩子监护权的变更有三种情况:一是现有的监护人丧失了监护能力;二是监护人不履行监护权,即监护人有能力但不履行监护的职责;三是由于失去监护人。
二、监护人能否抵押担保被监护人的财产
监护人不能任意抵押担保被监护人财产。设定抵押权是对财产所进行的一次处分,一旦主债权人届期违约,抵押财产便将面临被实际处分的命运。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三、被监护人的年龄有吗
被监护人如果没有智力缺陷等特殊情况的,被监护年龄是到18岁。
被监护人是指中国法律规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行为能力人。在侵权诉讼中,被监护人侵权诉讼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其特殊之处在于不法加害行为的主体虽是被监护人,但其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却一般由监护人承担。在这类侵权诉讼中,监护人的诉讼地位如何界定。中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在实践中也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应将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一起列为侵权诉讼的被告;另一种观点认为,仅列不法加害行为的实施者即被监护人为被告,而监护人则以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参加诉讼。从诉讼结果来看,以上的两种观点在判决结果上似乎区别不大,因为一旦认定侵权事实成立,都会判令由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然而,这样的“殊途同归”并不能掩盖这两种观点之间的矛盾。
结语
监护人作为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有着严肃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他们应当保护被监护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和权益,并履行监护职责。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除非存在特殊情况,被监护人的年龄一般到18岁。此外,监护人不得任意抵押担保被监护人的财产,而应当以被监护人的利益为重,保护其财产安全。在侵权诉讼中,监护人的诉讼地位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一旦侵权事实成立,监护人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此,监护人的责任与义务是保护被监护人的权益,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2020修订):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二十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应当及时了解情况并采取保护措施;情况严重的,应当立即向、民政、教育等部门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2020修订):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二十三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及时将委托照护情况书面告知未成年人所在学校、幼儿园和实际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加强和未成年人所在学校、幼儿园的沟通;与未成年人、被委托人至少每周联系和交流一次,了解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并给予未成年人亲情关爱。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接到被委托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幼儿园等关于未成年人心理、行为异常的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2020修订):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十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及时排除引发触电、烫伤、跌落等伤害的安全隐患;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提高户外安全保护意识,避免未成年人发生溺水、动物伤害等事故。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