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3年艾滋病补贴
2024-06-17 21:11:43 责编:小OO
文档


2023年艾滋病补贴如下:
1、“四免一关怀”。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各级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补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的规定给予生活补助;
2、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
3、在全国范围内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请注意,不同地区的艾滋病补贴可能会有所不同,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艾滋病一般症状具体如下:
1、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搐、偏瘫、痴呆等;
5、皮肤和黏膜损害: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溃烂;
6、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济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其方法具体如下:
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高危性行为;
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6、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为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的行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各项权利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消除歧视对于保护感染者身心健康,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歧视不利于控制艾滋病传播。有感染风险的人群因担心受到歧视而不愿检测,不了解自身感染状况,会妨碍其采取预防措施,增加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风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感染者不能积极面对生活,甚至产生报复和危害社会的念头。
综上所述,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列入中国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法律依据】:
《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二条
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第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
县级以上统一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县级以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