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离婚协议赔偿款对方不给怎么办
2024-06-18 01:16:08 责编:小OO
文档


离婚协议赔偿款对方不给的处理办法,包括申请强制执行和查询对方财产情况。离婚赔偿条件包括重婚、家庭暴力等行为导致离婚,并需证明受害方受到财产和精神损害。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确定因素包括过错程度、侵害行为具体情节、后果、侵权人获利情况、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和当地生活水平。法官通常根据这些因素来确定赔偿金额。

法律分析

一、离婚协议赔偿款对方不给怎么办

夫妻之间判决离婚赔偿金对方不给的处理办法为:

1、离婚协议或判决书约定的补偿,是必须执行的,如有违反,则协议离婚的可诉讼要求给付判决生效后申请强制执行;判决离婚的,判决生效后,可申请强制执行。

2、在执行过程中,究竟有无财产,要看具体情况,一是有办法查询其财产情况,二是会采取适当强制执行督促执行,三是确实暂无财产,则案件暂时无法执行,但发现对方有财产时,仍可以恢复执行,不会过期。

二、离婚赔偿条件

1、一方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的、具有虐待、遗弃行为的。

2、因为上述行为而导致判决离婚。也就是说,离婚赔偿应该以离婚为原因,如果没有达到离婚程度,而是在婚内损害,则不应该单独提起夫妻之间的损害赔偿。

3、受害方受到了损害。这种损害包括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两种。

4、请求人无过错。

无过错方作为原告提起离婚诉讼,如果提出请求离婚赔偿,必须与离婚诉讼同时进行。如果原告不提出,视为其对这一权利的放弃,以后也丧失了请求赔偿的权利。如果有过错的一方是原告,到提起离婚诉讼,无过错的一方为被告,被告不同意离婚,也没有提起离婚赔偿请求,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单独提出离婚损害赔偿。在一审时如果没提出,在二审时才提出来,人民应当进行调解。对于调解不成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在离婚后1年内,可以另行提起离婚赔偿偿诉讼。

二、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金额如何确定

虽然我们不可以对离婚精神损害有一个统一的指标,但是我们可以大概地确立一些概算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让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在具体实践中有一个大概的标准。最高人民《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提出了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六个确定因素:

1、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3、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

4、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4、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5、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6、受诉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这六个因素具体运用到婚姻家庭领域,我们的法官的一般做法是根据过错方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害程度,过错方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以及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这些因素来确定过错方的赔偿金额。

结语

根据法律规定,离婚协议或判决书约定的赔偿款必须执行。如果对方不履行,可申请强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会根据具体情况查询财产情况,并采取适当的强制执行措施。离婚赔偿的条件包括一方重婚、家庭暴力等行为,并且受害方受到了财产和精神方面的损害。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确定因素包括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行为的具体情节、造成的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和当地平均生活水平。根据这些因素,会综合考虑确定赔偿金额。

法律依据

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五章 诉讼费用的负担 第三十三条 离婚案件诉讼费用的负担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离婚 第一千零八十九条 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离婚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