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医疗事故调解应注意的问题
2024-06-26 04:17:14 责编:小OO
文档


对于病人和病人家属来说,解决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避免过激行为。由于病人及其家属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对疾病认识不足,很难判断不良的果发生的原因。因此,应当耐心听取医生和医院方面的解释,要相信医院,相信科学。同时,还可以向熟悉的医生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还可以向有关咨询机构进行咨询,例如专门负责任医疗纠纷咨询机构或律师事务所。如果觉得医院和医生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可以书面提出问题,要求医院进行调查,并对所提出的问题予以解释。当病人方面掌握较充分的证据,能够说明医生和医院在医疗中有过错行为,并且该过错与不良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时,便可以向医院提出赔偿要求。经协商,如果双方都认为赔偿数额可以接受,便可以达成协议。

在与医院方面进行协调的过程中,病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当发生或者发生可能是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后,医院应当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向当地卫生行部门报告,这是医疗机构的法定义务。

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医疗机构及其主管部门调查处理医疗事故或者医疗纠纷的时限作出了规定。其中规定立即调查的有天津、宁夏;规定立即进行调查、处理的有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四川、云南、;规定了具体时限的有北京(二个月内向病员或其家属宣布处理意见)、河北(接到病员及其家属的申诉后,应在一个月内作出书面答复)、辽宁(在医疗事故或事件发生后一个月内提出处理意见)、吉林(医疗单位的查处工作一般应在事发后的三十天内结束,并提出处理意见,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病员及其家属)、广西(在事故或事件发生后一个月内提出处理意见,并惧书面形式通知病员及共家属)、云南(医疗单位于一个月内作出结论;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三个月内作出结论或复查意见);规定及时答复的有浙江。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没用对医疗机构查处医疗事故或可能是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的时限作出具体规定,但是《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了医疗单位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应当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因此未对事故处理时限作出规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因此未对事故处理时限作出规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执行这一规定。这里立即可以理解为24小时之内

第二,当发生医疗事故或可能是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时,病人及其家属可以以向医疗单位提出查处要求,这是病人的法定权利。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对于医疗单位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病员及其属可以向医疗单位提出查处要求。如果医院方面不积极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并且隐瞒和掩盖真实,既不解释病人及其家属提出问题,也不提出解决方案和提出书面处理意见的话,病人及其家属可以提请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某些省对病人提出处理医疗事故或者医疗纠纷时限作出了规定。例如《江西省〈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第14条规定:病员及其家属对医疗单位的诊疗护理有异议时,至迟应在病员出院(或死亡)后三个月内向医疗单位书面提出,逾期不予受理;《河南省〈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实施细则》第11规定:病员死亡的,其家属或单位应在病员死亡后48小时(夏季24小时)内,向医疗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提出查处要求;非死亡事件,病员出院后应在15日内(组织深部及体腔遗留纱布、器械等自发现之日计算)提出查处要求,逾期不再受理;《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第10条规定:病人或其家属认为是医疗事故或事件的可在事故或事件发生后15天内向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查处要求的时限,但并未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的时限,因此,即使医疗机构对病人及其家属提出的查处要求不予受理,病人及其家属仍然可以提请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进行调查处理。

第三,某些医疗机构无权自行调查处理医疗纠纷。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这时所说的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是指个体诊所中的医务人员。根据上述规定,发生在个体诊所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该诊所无权自行调查处理。在各地制定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对于哪些医疗机构可以自行查处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哪些医疗机构不能自行查处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作出了具体规定。

第四,发行医疗事故后,事故单位必须立即查处封病例、有关物证和原始材料。

这是医疗机构的法定义务。《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规定: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的医疗单位,应指派专人妥善保管有关的各种原始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因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对现场实物暂时封存保留,以备检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医疗事故办法〉实施细则》也有相应的更为具体的规定。

第五,在医疗事故或可能是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中,对死亡原因不明确的,应当进行尸体解剖。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10条规定: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必须进行。尸检应在死后48小时以内,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部技术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应当请当地法医参加。医疗单位或者病员家属拒绝进行尸检,或者拖延尸检时间超过48小时,影响对死因的判定,由拒绝或拖延的一方负责。因此,病人家属如果拒绝或者拖延尸体解剖,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第六,病人方面可以与医院方面协商经济赔偿费数额。

在有此情况下,医院承诺的赔偿费数额比经卫生行政部门裁定的一次性经济补偿费数额或裁决的经济赔偿费数额还要高。因此,病人方面应当术衡利弊,适可而止。

第七,按照《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因医疗事故所增加的医疗费用,由造成医疗事故的单位支付,不计入一次性经济补偿内。

但是,符合出院标准的病人应当出院,产妇死亡后留有婴儿的,应当由家属将婴儿接出院。如病人拒绝出院,或者病人家属拒绝接婴儿出院,自病人或者病人家属接到医院通知之日起,费用自己支付。

一、发生医疗纠纷怎么处理流程

(一)医疗纠纷发生,患者及家属向医疗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投诉,提出查处要求。

(二)医疗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接到投诉后应立即指派专人妥善保管原始资料,封存有关医疗物品,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如病人死亡应主动提出尸体解剖。

(三)组织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展开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必要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发生的医疗纠纷由批准开业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

1、调查病人及家属。

2、调查有关当事人主要是被投诉人员。

3、调查旁观人员。

4、查阅有关医疗文书等资料。

5、进行技术咨询。

为慎重起见,调查时最好请被调查人将情况写成文字材料,有条件时应进行录音。调查的内容主要是事件发生的经过。

(四)熟悉有关法规和制度。

(五)处理医疗纠纷时,如出现患者及其家属殴打医务人员,扰乱医疗工作秩序,应及时报告保卫部门和门,请求协助处理。

(六)如系一般医疗纠纷,在调查后,则可由医务部(处,科)与病人协商解决。如病人或家属不能接受,则将调查结果报医疗纠纷处理领导小组或医疗单位领导。

(七)医疗纠纷处理领导小组或医疗单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具体研究,查找问题,吸取教训,制订出处理意见。

(八)将医疗纠纷处理领导小组或医疗单位处理意见与病人或家属商谈,争取协调解决。如确属医疗单位问题,必要时予以经济补偿或赔偿。医疗纠纷的发生和处理情况应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九)如纠纷仍未能解决,则建议患者或家属诉诸三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如对三级鉴定结论不服,可申请复仪或二级鉴定。如仍不服,则申请复议和一级鉴定。

(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单位根据鉴定结论和有关法规及制度作出相应处理。

(十一)如病人或家属对一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最终鉴定结论仍然不服,则可诉诸县区级,由进行最终判决。如对县区级判决结果不服,可诉诸更高一级,直至高级人民。

(十二)根据判决结果作出相应处理。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