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劳动者违约金与损害赔偿金分别是什么?
2024-06-26 04:28:26 责编:小OO
文档


违约金与损害赔偿金都是由劳动者违约产生的,但二者有一定的重合。违约金是违反服务期约定和竞业约定的制裁,而损害赔偿金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或违反保密义务的补偿。违约金是事前约定的,可根据培训费用进行计算,而损害赔偿金是事后根据实际损害决定的。违约金的承担较容易证明,而损害赔偿金的证明相对困难。总的来说,违约金主要是制裁,而损害赔偿金主要是救济和补偿。

法律分析

首先,从违约金与损害赔偿金产生的前提看,二者都产生于劳动者违约。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违反服务期约定和竞业约定,后者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竞业约定。由此可以看出,二者有一定的重合。如在违反竞业约定时,根据法律规定,既可适用违约金,也可适用损害赔偿金;在劳动者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而不涉及违反服务期约定或竞业约定时,只能适用损害赔偿金。所谓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就是指劳动者未履行离职告知义务或没有按法律规定提前一定时间告知用人单位的情形,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可要求劳动者承担损害赔偿金。

其次,从违约金与损害赔偿金产生的基础看,违约金产生于约定,如果用人单位没有约定,则不能要求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可约定违约金的具体情形只有两种:一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专业技术培训的,须同时约定服务期,才可约定违约金;二是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员工,须同时约定竞业协定方可约定违约金。违约金具体计算方法有一定程度上的法定,即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违约金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害,仲裁机构或人民可以适当调低;约定违约金低于实际损害,仲裁机构或人民可以适当调高。只要能证明要求的数额是劳动者违法解约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其主张就能够受到法律支持。而损害赔偿金不是事前约定的,而是事后由劳动者违约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实际损害与否决定的,其额度也是由损害事实的大小决定的。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违约金主要是对违约行为的制裁,同时也有对损害的救济、补偿,而损害赔偿金则只有在被违约方能证明自己受到实际损害时才能要求违约方承担,救济色彩浓而制裁色彩淡;违约金因是事前约定,所以结果相对可预期,而损害赔偿金的多少取决于事后造成可证明的损失的大小,因此相对难预期;违约方承担违约金基于合同有约定及一方有违约行为,对此,证明较容易,而损害赔偿金的承担基于违约行为及造成的损害事实,而对损害事实的举证相对较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违约金与损害赔偿金在劳动法中有一定的重合,但也存在一些区别。违约金是基于事前的约定,对违约行为进行制裁,并提供损害的救济和补偿;而损害赔偿金则是基于事后实际损害的大小来确定,需要被违约方证明受到实际损害才能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金可预期,而损害赔偿金的多少相对难以预测。此外,证明违约金较容易,而证明损害赔偿金的损害事实相对较困难。因此,在劳动合同中,双方应明确约定违约金的情形,并在损害赔偿金的计算上慎重考虑实际损害的大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六条 【订立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劳动合同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被确认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章 调解 第十六条 【支付令】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申请支付令。人民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二条 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或者未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劳动保护设施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决定责令停产整顿;对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致使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劳动者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对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