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2024-06-26 03:44:01 责编:小OO
文档


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是需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的责任,包括经济补偿金和经济赔偿金。公司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法定事由,并履行通知义务或支付代通知费后,方可解除劳动合同。若公司没有合法事由解除劳动合同,则需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两倍作为赔偿责任。此外,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一些情况下不能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有明确规定。

法律分析

一、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法律责任是需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的责任。公司违反劳动合同赔偿标准是需要按照经济补偿金的两倍来支付。公司要辞退员工,必须具备法律中规定的法定事由,在履行了提前30日的通知义务或者另外支付给员工一个月工资的代通知费后,方可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不具备法律规定的事由,公司辞退员工就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承担《劳动合同法》第87条规定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设区的级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二、哪些情况不能辞退员工

《劳动合同法》

第四十二条【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在我们国家,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包括有《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需要承担的责任主要是经济方面的责任,也就是经济补偿金和经济赔偿金,具体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的确定。

结语

合,劳动者的权益应得保护。根据《劳动合同法》,违反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将面临民事赔偿责任。公司应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两倍,解除劳动合同需提前30日通知或支付代通知费。不具备法定事由解除合同属违法,需按《劳动合同法》第87条规定支付赔偿金。经济补偿标准根据工作年限确定,月工资超过三倍平均工资的,按三倍支付,最高不超过12年。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2条,禁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包括职业病危害、工伤、医疗期、孕期、连续工作满15年且离退休不足5年等。保护劳动者权益,法律法规为有力支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五条【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第十二条【劳动合同的种类】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第十六条【劳动合同的生效】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