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判处拘役缓刑会通知单位吗?
2024-06-26 01:43:39 责编:小OO
文档


被判缓刑后,法庭可以选择通知被告人所在单位,但在法律上并无硬性规定。判决书一般会直接送达被告人,但是否通知单位取决于被审判人在审判程序中选择的受送达人。缓刑是对犯罪分子宣告定罪后,先不执行刑罚,而是进行考验期限内的社区矫正的制度,具体适用条件包括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以及对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一般情况下,被判拘役的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会通知单位。

法律分析

一、判处拘役缓刑会通知单位吗?

被判缓刑,法庭判决后可以通知被告人所在单位。

对于被判刑的,在判决生效后,判决书是否应该送达被告人所在单位,在法律上没有硬性规定,可以送达,但也有可能不送达所在单位,而向原户籍地的派出所送达。

判决书会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选择送达的方式,一般都是直接送达,是否通知单位,这需要根据在审判程序中,被审判人选择填的受送达人来进行送达。

《最高人民关于适用的解释》

第二百四十七条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内送达判决书。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判前,先期公告宣判的时间和地点,传唤当事人并通知公诉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判决宣告后,应当立即送达判决书。

判决书应当送达人民、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并可以送达被告人的近亲属。判决生效后,还应当送达被告人的所在单位或者原户籍地的派出所,或者被告单位的注册登记机关。

缓刑,全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缓刑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二、缓刑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作为劳动者的话,在作出了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之后,被判处拘役会通知单位的,如果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会通知单位,但是如果行为人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般不会通知单位的。

结语

判处拘役缓刑后,是否通知单位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根据法律并无硬性规定,判决书可送达被告人所在单位,也可向原户籍地派出所送达。会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选择送达方式,通常直接送达。《最高人民关于适用的解释》规定判决书应送达、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并可送达被告人的近亲属。缓刑是一种暂缓量刑的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可宣告缓刑并进行社区矫正。在日常生活中,通知单位与行为人是否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关。

法律依据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五节 逮 捕 第一百四十七条 人民在审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发现机关的侦查活动存在违法情况,通知机关予以纠正的,机关应当调查核实,对于发现的违法情况应当及时纠正,并将纠正情况书面通知人民。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九章 执行刑罚 第一节 罪犯的交付 第二百九十九条 对被判处死刑的罪犯,机关应当依据人民执行死刑的命令,将罪犯交由人民执行。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节 羁 押 第一百四十 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制作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意见书,经县级以上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在期限届满七日前送请同级人民转报上一级人民批准延长一个月。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