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司法机关如何认定自首
2024-06-25 07:47:21 责编:小OO
文档


一、司法机关如何认定自首

1、能够被认定为自首的情形

行为人在被前主动向纪检监察机关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此时的行为人还未进入“”程序,其完全符合一般自首的构成要件。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悔罪心理投案自首,并非被迫接受调查,所以应当被认定为是自首。另外,如果行为人被之后主动如实交代了纪检监察机构还未掌握的“其他罪行”,也应当认定为自首。因为这种情况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动投案”,只是投案的场所和方式比较特殊而已。说明行为人主观上有主动、全面交代问题的想法。

2、不能够被认定为自首的情形

被之后交代纪检监察机关已经掌握的问题,不能被认定为自首。行为人被之后,往往不会主动开口交代自己的问题,而是要看看纪检监察人员究竟掌握了多少证据,对于有证据无法抵赖的事实予以交代,而对于尚未掌握证据的事实绝口不提;或者纪检监察人员已经将行为人违法犯罪的事实全部掌握。那么此种情况下,行为人交代问题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无法继续隐瞒不得不说,而不是主观悔罪。更何况,纪检监察机关已经花费了大力气去调查取证,在节约司法资源方面,行为人的如实供述也没有很大的意义。

此外,如果这种情况认定行为人是自首的话有违公平原则。因为未经“”而直接进入司法程序的行为人在被动归案后,即使如实供述了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犯罪事实,也只能被认定为“坦白”而不能认定是“自首”。被“”反而成了减轻处罚的一种手段,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二、自首成立的条件及其立法本意

1、自首成立的条件

根据《刑法》第67条规定,自首是指犯罪人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罪行的行为。自首可以分为一般自首与特殊自首。一般自首的成立要具备下面条件:

(1)犯罪后自动投案。此条件的重点应当在于“自动”,也就是说“被动”归案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此条件的重点就是“如实”。隐瞒或者编造供述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特殊自首的成立也应当具备两个要件:

(1)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2)必须如实交代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的其他罪行。

而“其他罪行”,又称“余罪”,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被指控、处理的罪行以为的罪行,并且必须是还未被司法机关发觉。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