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开展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25-09-26 04:25:47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小学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广元市利州区民族小学    刘小贯   李玉莲

内容摘要:   

当代少年儿童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21世纪的剧烈竞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这不仅是少年儿童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因此,关注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主题词:小学    心理健康    必要性

内容: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行的条件下,教育界越来越强调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被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在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格局中生活,物质文化条件优越而少经受挫折。但随着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结构增多,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中的留守儿童更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就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意愿低落,自我能力欠缺,逃学、打架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当前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缓。

一、开展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帮助小学生个体顺利成长的需要。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各方面的适应状况如何,不仅涉及当前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影响到进入中学和成人后的种种适应。而小学生维护自我的心理健康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开展和加强农村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就尤为重要。

(一)、开展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性格的培养。

1、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情绪的认知和控制能力,提高学生通过别人的姿态、语言、表情、动作等对他人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觉察能力,并作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同时,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角色转换、目标迁移等方法降低情绪的消极、悲观、抵触、冲动,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情感。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即充分调动,利用各种因素,充分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激发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人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与人健康、和谐的相处。

(二)、开展和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意志品质、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良性发展,使他们具有博大的胸怀,完善的人格,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

1、培养学生行为目标的明确性,避免形成或克服行为的盲动。

2、培养学生行为的主动性、自制力,克服被动性,减少失控状态。

3、培养学生在紧张状态下的沉着、果断、勇敢的积极心态,避免惊慌、犹豫、胆怯的消极心态。

4、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避免半途而废,遇到一点挫折就畏惧退缩。

二、开展和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就要求改革原来标准化、划一化、同步化的教育模式,打破“求全责备,求同去异、取长补短”的做法,采取“允许落后、鼓励冒尖“的教学策略,着眼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意愿的培养,是新时代赋予小学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开展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发展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一个人的素质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人格发展的整体。其中心理素质在素质结构中居核心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形成的良好发展,都有赖于其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

1、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观念,要求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发展潜能,相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协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条件,相信在积极的人际互动中,学生能通过自我指导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

2、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情操,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随时准备教育目标和效果而克制自己的个人情绪和脾气,抛弃自己的定见,并随时准备研究教育教学的新情况,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知识。

3、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要求辅导人员和教师根据运作的规范、灵活、熟练地运用辅导的理论和方法、技术,与学生接触、沟通,协助他们解决面临的成长问题。

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必定会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与学生相处,从而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开展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得到共同发展,教师不再以一把尺子衡量每个学生,学生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来促进整个教育的发展。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素质教育大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石。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