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
2025-09-26 04:25:31 责编:小OO
文档
复习课:第十章:力与运动

一、教材分析

1、本章着重研究力和运动间的关系。首先从浮沉的条件开始,分析浮力和重力不平衡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引伸到二力平衡的条件。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突出了学生应达到的科学素质。

2、本章在6个活动中安排了4个自行动手的探究的活动。其中“怎使物体上浮和下沉”、“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等活都是精心设计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由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改编而成的,另外两个活动编写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有关惯性的知识。

3、本章是初二年级的最后章节,考虑到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整合的能力和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材料“潜水艇的沉与浮”中首次给出用数学工具推理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模拟推导潜水艇上浮直至漂浮的过程。在“信息库”中又给出了实心物体浮沉条件。在知识梳理栏目中介绍了用树形和表格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方法,旨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知识整合的不同方法。

4、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本章的“WWW”、“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安排了多个小制作,希望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和动脑思考,学会用科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第十章的复习课,要让学生即复习了基础知识,同时又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从以下几个知识块入手。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二力平衡的条件

3、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

将每个知识点配以相关习题,通过习题讲解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2、知道轮船、气球、飞艇、密度计,了解打捞沉船、浮沉原理。

3、理解二力平衡。

4、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5、通过实验现象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知道惯性现象,并会用惯性知识解释

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控制物体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通过探究习题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第一定律。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习科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经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科学推理、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知识网络

全章知识网络:

力和运动的关系:

条件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所处的状态
合力为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
合力不为零相同速度增大,作直线运动
相反速度减小,仍做直线运动
不一致运动方向改变,做曲线运动
四、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总结典型例题说明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物体的浮沉条件可以归纳为:

当物体浸没时:

如G>F浮,则物体下沉。

如G如G=F浮,则物体悬浮。

部分浸没时:

如G=F浮,则物体漂浮。

2、判断浮沉另一种方法

对于浸没的物体而言:

若ρ液<ρ物,物体下沉。

若ρ液=ρ物,物体悬浮在液体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若ρ液>ρ物,物体上浮。

3、浮沉条件的应用

打捞沉船、探空气球

1、一质地均匀的马铃薯浸没在盐水中刚好悬浮,现将其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再浸没在原盐水中则(   )

A.大小两块仍然悬浮               B.大小两块都将下沉

C.大块上浮,小块下沉             D.大块下沉,小块上浮

2、“死海不死”的故事说的是:“将奴隶和俘虏扔进海里,可他们都漂浮在海面上”。以下是几位同学对该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奴隶和俘虏是被水平扔进海里  

B海水的密度等于人体的密度,人在海里自然漂浮

C人被扔进海里漂浮在海面上时,浮力总大于其重力

D人被扔进海里漂浮在海面上时,浮力总等于其重力

3、如图所示,现有器材:一个圆柱形容器,一把刻度尺,适量的水,一大块橡皮泥。请利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测定橡皮泥密度大小的实验方案,

要求:写出具体的设计步骤,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以及橡皮泥密度的表达式。

(友情提示:本题和上题的解法基本相同,可将橡皮泥捏成船形,就可漂浮在水面上。请认真思考,不要怕困难哟!)

"

旨在让学生了解判断浮沉的方法即可以比较重力与浮力的关系,也可以比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旨在让学生了解替代法在力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方法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二、二力平衡

1、平衡力的概念:

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力称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1、如下图,一位同学用水平力推停在地面上的汽车,但未推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因为推力小于汽车所受的阻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B. 因为推力小于汽车的重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C.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等于汽车所受的阻力

  D.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一定等于汽车的重力

2、如图所示,弹簧所受重力不计,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几种说法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

A.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

B.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

C.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D.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3、在一个装水的杯中漂浮着一个重力8 N的小球,杯子放在斜面上,在图中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小球所受的力。

旨在让学生了解平衡力的概念和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条件。

  

旨在让学生了解平衡力与作用与反作用力在本质上的不同。避免在概念上的混淆。

巩固力的示意图的作法。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1、请大家结合二、三两结的内容回答如下的问题:你能说出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吗?你还能说出这两种状态不能保持的条件吗?

答: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

⑴理想情况:不受任

何外力作用。来自于牛顿第一定律。

⑵现实中的情况:受到平衡力作用。来自于平衡力知识。

物体不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

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来自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惯性的理解

物理学中人们就把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要解释惯性现象,一般要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并弄

清研究对象及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其他物体所处的状态。

2外力使与研究对象相

关联的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研究对象由于具有惯性

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

态,所以最后会出现怎样

的现象。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的作用,没有力作用的物体将静止   

B、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小华全家乘火车到上海游玩。因旅途劳顿,在火车上,小华经常要喝水。他把茶杯放在列车内的一个水平桌面上,突然,他发现杯内的水面发生了如右图所示的变化,则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1列车突然向右启动   

2列车突然向左启动   

③ 列车向右运动时突然减速刹车

④ 列车向左运动时突然减速刹车

A 、①或②    

B 、①或③   

C 、②或③   

D 、②或④

3、现代交通中的许多问题都与物理有关:下面是一个司机开一辆保养很好的汽车在同一段公路行驶,测得的刹车的制动距离 (汽年刹车后仍要前行一段距离,称之为制动距离) 。

(1)根据表中分析,影响制动距离的因素除了与车本身有关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路况

速度(km/h)

制动距离(m)

干燥408
5013
6020
潮湿4017
5025
6042
(2)根据分析结果,请你为交通警示

牌上设计一句警示语(要求简明扼要):

旨在让学生掌握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的条件。及物体处在非平衡状态的条件。

旨在让学生通过惯性现象判断物体的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旨在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有理解。加强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从表格中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

五、教学后记:

    本章涉及力的概念、运动的规律,解决本章问题常要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即用物理概念、规律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经过比较获取正确的判断,一般解题步骤是:⑴分析题目所给条件及提出的问题;⑵回忆有关概念的内涵与要点,运用概念(或规律)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与问题,通过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答案。

六、教学资源

本案所引用的教学资源:

1、苏科版网络支持系统

2、物理教学参考资料 《江苏科技出版社》

3、《物理学习指导(苏科版)》

4、中国教育在线网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